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77|回复: 0

王欣:让每个员工都成为创新的“客户

发表于 2012-9-9 09:49: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第七届中国彼得•德鲁克高层管理论坛9月8日在深圳海景奥斯廷酒店举行,东方通讯集团战略发展顾问王欣在论坛上表示,“创新”的目标和目的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要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你“创新”的方案。他强调,企业家“要重新看看我的客户,特别是看那些不买我东西的客户,和买了我东西,现在又不买我东西的客户,他们为什么不买我的东西,是不是市场和产业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而我没有注意到”。

  王欣还表示,真正的了解客户是让 “创新”企业当中的每一个员工能够去参与“创新”。每一个小的细节,都蕴含着无限的“创新”和提升的空间,当员工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想你工作会多么的美妙,他每一天到单位来,都会比前一天好一点点,在这样“创新”和提升的过程中,他获得的是成就感、满足感和真正的人生工作的意义所在。

  以下是王欣的发言实录:

  王欣:尊重的各位来宾,益策(中国)学习管理机构和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各位同事,各位先生、女士,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也很荣幸今天再一次站到彼得德鲁克管理论坛一年一度的讲台上,今天我在这里讲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15堂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创新课上和国内将近600名管理者、企业家们共同学习、探讨创新这一主题的三点体会,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讲三点。这三个体会将回答我们在课上大家普遍会问到的三个问题,创新对今天的企业意味着什么,创新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创新的过程由谁来设计,由谁来实践。

    在提到“创新”的时候,有一个公司是我们大家不可回避的,就是苹果,在这里我跟大家来回顾一下过去15年苹果公司的成长历程。在这个图的最边上,这个是1997年苹果公司的估价,当时乔布斯再次回到苹果,最低点的股价是3.79美元,不到4美元,这个图这样看,从这涨到这,把这个点作为起点,然后再涨到这个地方,这两张图是接起来的,但是单位是不一样的,今天早上我查了一下昨天苹果的股价,680美元,从不到4美元,涨到680美元,在上海的时候是670美元,这两天我们在这宣扬它,它又涨了。这是为什么?有多少人认为这是因为科技的力量?同意的请举手。不多啊!非常好。真的是科技的力量吗?这是过去10年,2000年到现在另外三家著名的科技公司的股价和苹果公司股价的对比,他们分别是微软公司、IBM公司、惠普公司,与苹果相比,这三家公司的股票在过去10年里,他们的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形同一条直线,直接上这三家公司其中两家股票在过去10年里都有所下跌,他们都是很优秀的科技公司,我很高兴刚才举手的人不多。科技是起作用的,但最终使苹果股价高速上涨的绝对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狭义的“专利、发明”这些所谓的科技的含量,那是什么呢?我在这里和大家展示另外一张图,这是美国的道琼斯工业指数,没有更新,只到2005年,实际上现在的道指也是维持在12000点左右,并没有下滑。在这里想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在1980年之前,道指,是道琼斯而不是纳斯达克,代表美国传统企业的市值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是一致的,但1980年之后,美国传统企业的价值和国内的GDP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就是公司的价值远远高以GDP的增长,是什么在背后起作用?阿尔文托夫勒有一本书叫做《再造新文明》,其中提到人类的文明经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现在到了知识和信息文明。为什么把它称之为“文明”,因为它会在很多方面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产,和我们的工作方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农业文明里面,多长时间变一次?同学们有感觉吗?农业文明,中国是很辉煌的农业文明的历史,多长时间变一次?几百年,甚至有同学在课堂上答是上千年,答上千年的人是说皇上无非是从姓李换成姓也和娜拉了,其实没有本质的改变,工业文明多长时间变化一次?大型的企业多长时间缔造一个汽车王国和钢铁王国,基本上是几十年,少了一个零,多长时间缔造一个知识文明的企业?多长时间产生了Iphone?2007年,不到5年的时间用一款产品,乔布斯是做极端的,其他手机做一个系列,而乔布斯做一款,一款产品5年时间一系列的产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只有信息文明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更不用说Google、Facebook等企业,他们的文明是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无法想象的。为什么要讲这件事情?它关乎于第一个我们重要的体会,就是创新到底对企业意味着什么?我们说“创新”是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一次重生,像凤凰涅盘一样,这个企业要再活一次,重新出生一遍,它源自于有计划的创新和有计划的放弃。

    变化是对过去成功的一个有效的摧毁方式,而过去的成功的模式是限制企业适应变化的最大的障碍。一个企业从初始到鼎盛,走向衰落,为什么一个鼎盛的企业会走向衰落?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变化,它一直停留在它过去的成功模式。

    让我们看一看一些企业的发展,我举一个我了解的企业,我曾经工作过的企业,各位同学可以想你自己的企业,可以想你身边的企业,当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想。这个公司叫做“摩托罗拉”,大家知道它的第一桶金是从哪挣来的?摩托是汽车,罗拉是音乐,摩托罗拉是做汽车音响起家的,大家要注意,不是现在看的汽车音响,是做电子管的收音机安在老爷车上,发的第一次家,这个是摩托罗拉第一次的兴起,因为它会接收无线电信号,所以就琢磨是否可以发送无线电信号,于是就有了对讲机,二战的时候盟军用的就是对讲机,现在用的还是美军标,美国军方通讯标准,这个和军方已经没有了关系,它是美军制订的原则,现在是作为模拟对讲机的通讯标准。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就是王成背的“向我开炮”,那就是缴获美军的摩托罗拉牌对讲机。好,我们看到了第一波重生,然后分了两波人,这条线是可以同时的,同时并发,共同创新。一波人就想能传声音,能不能传文字,所以就有了BBP,就是两个车载电台加上屏幕,然后研究可以一对一的通话,可以就有了大哥大的手机,又一次的重生。然而就是这样的企业,在一次重大的变革里面,如果没有做好,它依然会衰落。摩托罗拉的手机部卖给Google了,很多摩托罗拉的人很心疼,但是它太晚了,走到这的时候已经拉不起来了,要做就在这个地方做,彼得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要在产品还有两三年好的光景的时候就要有计划的放弃它了。当然我讲的是简化版的摩托罗拉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它的汽车电子的产业,一直活了很久,很多的汽车控制系统是摩托罗拉生产的,美国制造的很多汽车是摩托罗拉内置的,后来把这个盈利的部门给卖了,很遗憾。摩托罗拉到今天大概已经有80年了,还没有完全倒,我们的对讲机业务部还在活着。

    想想你自己的企业,现在是不是正在面临着这样一次重生?想想我们中国的企业经历了过去30年的高速成长以后,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我们所生存的根基和基础是不是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还在用过去的成功模式,是否能够在下一次的浪潮里保持基业常青呢?

    在这里我要特别和大家强调一下,成功的运作模式能够多快的形成?非常感谢我们的杜院长刚才的游戏。他给大家一个体会,你的成功模式可以在30秒之内形成,当它这样比划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他问下一个问题,你就开始这样比划了,这个是关键所在。如果30秒能形成的成功模式,各位已经在自己的企业里做了5年,10年,甚至15年的时候,你是否已经视自己的成功模式,或者是自己的某一项产品视如己出,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的学生就说,我的前任老板定下的规定,或者是他所批准的工程,那就是天条啊!我如果想挑战个规定,那就是对老板的一生的工作的否定。还有一些我们的第二代民营企业家,社会上管他们叫做“富二代”,我更愿意管他们叫做“企二代”,第二代中国的企业家们,他们对他们的父亲、叔叔传给他们的企业里面所有的产品、运作模式、规定、老一辈的企业家对他们说这是不能碰的,因为是他们的父辈把这些视为自己的生命。把事业当做生命是对的,但把成功模式当做生命,当成教条,贴在墙上,有一天会招至企业的失败。因为市场在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家要找到不变的东西,那到底什么是不变的?是我们可以遵循的?这就是我们“创新”的目标是不变的,“创新”的目的是不变的,“创新”的目标和目的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要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你“创新”的方案。彼得德鲁克一生之中反复的提醒他所服务的企业,并在论著动多次提出这三个基本的问题,我们的业务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客户到底是谁?我们的客户认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你有多了解你的业务?你有多了解你的客户?当我在课堂上刚开始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企业家认为“难道我做了10几年我不了解自己的客户吗?”,但他上完“创新”的课程之后,每一个人都有一条行动计划,就是“我要重新看看我的客户,特别是看那些不买我东西的客户,和买了我东西,现在又不买我东西的客户,他们为什么不买我的东西,是不是市场和产业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而我没有注意到”。

    德鲁克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在这里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做一一的介绍了,其中他给我们的7个工具,让我们去寻找7个来源,去发现我们的客户的需求,所以在今天的知识经济的社会,关键不是你发明了什么,也不是你制造了什么,而是你影响了什么,你改变了什么。当你这样思考的时候,你就有了客户的观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才能真正的了解客户呢?只靠你一个老板自己天天在外面见客户,去跑,然后回来告诉你的员工客户想要的是什么,让员工去执行吗?我们很多的老板实际上是这样做的,他真的很辛苦啊,他真的很累啊!其实真正的答案是让我们“创新”的企业当中的每一个员工能够去参与“创新”。这很难吗?主席你把“创新”看成是高科技,如果你把“创新”看成是创造发明,那确实很难,如果你把创新看成管理的实践,那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就像刚才Cecily Drucker说的,也许你可以把擦手纸挪到离纸箱近一点的地方,这个就是一个“创新”。每一个小的细节,都蕴含着无限的“创新”和提升的空间,当员工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想你工作会多么的美妙,他每一天到单位来,都会比前一天好一点点,在这样“创新”和提升的过程中,他获得的是成就感、满足感和真正的人生工作的意义所在。现在有很多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的员工去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员工也足够好,有足够大的潜力去做到这一点,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能猜到Cecily Drucker女士用了多长时间学中文,以至于她可以站到这个讲台上刚才念了400多个字的演讲?多长什么?谁可以猜到?

  观众:3个月。

  王欣:还有更短的吗?

  观众:3个小时。

  王欣:那就是天才了,她学了两个月。我很好奇她的老师是谁?她的老师就是她手里捧的Ipad,她给我看到了有5、6个应用,有教书写的,有教日常用语的,她每一次等飞机的时间,她就不断的练习,现在大家知道乔布斯的答案了吧,所以不是一个科技,而是用科技能给人带来什么,能改变哪些产业。一个小小的应用也许就能改变全世界人学语言的方式,当我看了这一点以后,我下了一个心愿,我和我太太都想学法文,我和Cecily Drucker女士说,我回去之后和我太太会下载法文的应用,希望明年的论坛上见到她的时候,可以用法文和她问号。(和讯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