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09|回复: 0

《白鹿原》让第六代导演走向前台

发表于 2012-9-18 11:36: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白鹿原》成就了陈忠实,就像《废都》让贾平凹更具文名一样,在逐渐快餐化和庸俗化的中国文坛,这两人代表的陕派文学让国人一直尊重,也使中国文学不致于过度迷失。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的上映像《白鹿原》这么乱,“中国最难拍”、“最难放”电影的称号果然名不虚传。

好事多磨,是各路媒体给予《白鹿原》最恰当的评价。但多磨之后,观众还是在15日迎来了放映日,之前无限期延档的“技术原因”被证明是一场虚惊。好些观众已经发出,“今晚就去看电影”的消息。

人们亦期待,在暑期档被好莱坞巨片疯狂掠食票房之后,纯正黄土气息的中国原生态文艺片《白鹿原》能在国庆中秋档期前给国产电影正名。最重要的是,中国票房的商片气息过于浓厚了,亟需醇厚的文艺片来中和那些铜臭味。


《白鹿原》成就了陈忠实,就像《废都》让贾平凹更具文名一样,在逐渐快餐化和庸俗化的中国文坛,这两人代表的陕派文学让国人一直尊重,也使中国文学不致于过度迷失。

正因为如此,《白鹿原》的经典,让华人界一众大佬级的导演们,在觊觎之余无奈放弃。这里面,既有源于黄土地和熟悉黄土地文化的“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和陈凯歌,亦有国际级华人导演李安。

有人讲,《白鹿原》从立项到偷拍,可谓十年磨一剑。内中艰辛,众说纷纭,有坊间言是因为小说有两千余字的情色描写,某某大人物当年一锤定音,《废都》与《白鹿原》不可拍。此论或符合两书成书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但也未必契合从小说到电影的文化娱乐生态。毕竟,这些年拍得香艳,充满色情暴力重口味的影片并不乏见,也未见所谓的大人物去阻止。

也有说法是《白鹿原》的作者属于当代名作家,剧本不好改编,须得到作家本人的认可,故而习惯大动手术的大佬们好像戴上了镣铐,不好作影视化的改编。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际上亦不然。

虽然张艺谋曾经说过:“《白鹿原》原著小说受关注程度太大,因此能否拍好事关重大。”但《白鹿原》可以出现在林兆华戏剧舞台上,且陈忠实对电影《白鹿原》给出95分的评价,足显陈忠实并非尖刻之人。

一句话,《白鹿原》的好事多磨,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小说本身的文学性,而在于拍成电影的文艺性。从张艺谋、陈凯歌到李安,这些人对《白鹿原》的心态更像是叶公好龙。李安不必说了,他的武侠大片《卧虎藏龙》(2000年)不仅在美国擒得“小金人”,更在中国形成了“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申奥”之风,一系列拷贝李安武侠大片的形式主义美学大片,意味着“第五代导演”陷入了集体主义的商片功利之中。

由于其时中国票房市场蓬勃发展,体量逐年日增,不惟香港导演集体“北上”,好莱坞大片也加大了抢食力度。在此市场格局下,“第五代导演”们迷失于商片市场中是自然的逻辑。当他们回归,张氏“伪纯情”(《山楂树之恋》)、陈凯歌的文艺片和冯小刚的煽情之作(《唐山大地震》)等,不过是披着文艺马甲的商片罢了。

相反,“第六代导演”们却一直坚守着中国文艺片的理想。他们的标志性人物贾樟柯王全安们,亦从小众的“文青”孤芳自赏具有了大视野,他们的片子不再是墙外开花墙内不香,他们走上了中国电影的前台,开始和第五代争夺中国电影的主导权。

王全安的《白鹿原》就是这样一部充满深沉文化思考,在商片丛林中走出来的文艺片。该片没有商片功利留下的痕迹,却有从小众文艺升华到大众文艺的思考。

陈忠实评价该片,改编得好是因为触及到了中国人的心理文化结构。窃以为该片给了浮华喧嚣的中国电影带来了安宁与平静,给中国电影人以利欲之外的一份淡定。当然,好事多磨的文艺片《白鹿原》,也可能叫好不叫座。

作者介绍:张敬伟,财经评论员。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