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78|回复: 1

[社会万象] 古代官员的“退休养老”

发表于 2012-9-19 20:38: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致仕”是与入仕、出仕相对应的一个古代专用的政治术语。通俗地讲,“致仕”就是还禄位于君,退休养老的意思。“致仕”一词出现很早,《礼记·曲礼》就有“大夫七十而致仕”。

从汉朝到清朝,都有官员致仕的问题,而且越到后来,越成为定制。致仕的年龄,历朝不一,即使一朝之内似乎也没作统一的规定。历朝致仕年龄并没有很刻板的规定,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视具体情况而定。但《礼记》讲的“大夫七十而致仕”,70岁确实是以后历朝制定致仕年龄的重要参考,也成为官员请求致仕的当然理由。

官员致仕,都要上疏,请求皇帝批准,这与儒家主张的“恭让”观念有关。“盖闻古者有司年至则致仕,所以恭让而不尽其力也。”

古代官员致仕获得批准后,朝廷大都给予其一定的赏赐。他们在任时,往往因职官品级不同而拥有数量不等的土地,属于地主阶层。因此,致仕后他们大都不会因俸禄减少或没有俸禄而失去生活保障。对确实家贫的致仕官员,政府支给一定数量的岁米,“养其终身”。这种情况在明朝是存在的。

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退休,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但古代官员把退休称作“致仕”,这多少折射了中国古代政体的独有特点,即高度专制的皇权是建立在家天下的基础上的。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就是说,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禄,故班爵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这是说,君主与公、侯、伯、子、男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与老百姓一样,也是靠劳动吃饭,“禄”是他们为老百姓工作、取之于百姓的报酬。所以,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清朝末年,维新、革命志士大量刊印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就是藉此制造舆论,要求政治变革。此后,历史的发展没有沿着君主立宪的道路前行,而是走的民主共和之路,这固然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历史“合力”的结果,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民主思想因素,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因。据《学习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6 08:59:00 | 查看全部
谢谢老师对本版块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