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48|回复: 2

好大一盘棋,中日甲午是这样玩的

发表于 2012-9-23 14:45: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夫《凭栏观史》者,乃煮酒论史一干人发起成立的文史栏也。栏目虽小,却囊括天涯写手佼佼者不下二十多人,涵盖中外古今、正史、小说、诗文、词赋、幽默等等不一而足。淙淙文采,慢网碧翠。入者但见:文人骚客日涌,粉香绝句频出;齐家治国者有思政道,专著史籍者厚积薄发;历代诗人重放光彩,帝王将相再现英姿;英雄千古流芳,历史云烟飘荡;悠悠学子治学忙,文苑书社兴旺;百姓文艺兴,洋洋中华风;举国日盛,尽显我栏。


  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1840年鸦片战争,清国被打开国门,但此战对清国没有任何触动。1853年美国海军佩里将军率战舰来到日本江户,日本被打开国门。从此,中日两国都进入了近代史的征程。1861年恭亲王、文祥执掌军机处后,大清国开始了改革开放,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国的改革开放,不一样的是,大清国只有经济体制改革,而日本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并举。此后中日两国开始了为期26年的长跑比赛,而大清国终将为自己的跛足改革付出代价。
  1886年长崎事件,北洋水师的强大给了日本人极大触动,日本民间掀起了极大的反清浪潮,日本小孩用纸做成小船,在纸上写着“定远”、“镇远”字样,然后放在水里,用石头砸,可见日本从娃娃抓起已经把清国列为假想敌。
  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共78艘军舰,24艘鱼雷艇,有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三支舰队,排水量8万吨,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仅次于英国、德国、法国、俄国、荷兰,比美国海军规模都大。但由于慈禧把用于海军的钱挪用建颐和园(张荫麟《甲午战前的中国海军》),所以甲午战争前6年,清政府未向海军拨一分钱,致使6年来武器无法维护和维修,战舰再大也没有战斗力,如定远舰的主炮虽305毫米,但却只有三发炮弹,形同虚设。
  日本明治天皇为了办海军,每天只吃两顿饭,把剩下的一顿饭钱捐给海军,此外还把自己每月工资的百分之十都用来给海军,上行下效,日本所有官员也都这样做。而大清国慈禧每天吃108道菜,把用来办海军的钱用来修颐和园,当有大臣在慈禧过六十大寿时上奏劝她节俭时,慈禧说:“谁让我一天不痛快,我让他一辈子不痛快!(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在日本看来,这个病入膏肓的东方大国已不可救药,与其让西方列强慢慢吞噬,还不如先下手为强,吃了这个猎物来壮大自己,贪婪的岛国开始觊觎着,寻求攻击的时机。而依旧迷迷糊糊的清国仍惺忪着睡眼,对身边小国不屑一顾,清国的傲慢越发刺激小国的自尊。
  仗还没打,中日两国高下立判,1894年6月,朝鲜东学党起义,国王李熙向中国求救,由于《天津专条》规定日清在朝鲜问题有同等发言权。于是李鸿章电告驻日公使,让他告知日本,说清国派叶志超、聂士成率军赴朝,随即日本也派大岛圭介率军赴朝。清军一战而平东学党后清国驻朝鲜大使袁世凯照会大岛圭介,望双方各自罢兵,但日本拒绝撤军,日本想借机挑起中日战争。
  1894年7月25日,北洋水师运兵船高升号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三艘船遭遇,日本人不宣而战,高升号被击沉,船上1000多名清军冤沉海底。此后日军海陆并进,9月17日黄海大海战,北洋水师10艘vs日本联合舰队12艘,战后北洋水师被击沉5艘,日本一艘没沉。
  北洋水师为什么会失败呢?有如下原因:1.射速不行。北洋水师平均一分钟射击32.8发炮弹,日本联合舰队平均一分钟193.3发炮弹,人家六炮都打出去了,你这才开了一炮,你能是对手吗?
  2. 火药不行。日本海军用下濑火药,此火药炸后能引发大火。北洋官兵回忆“敌人火药甚异,重炮之处,随即燃烧,难于扑灭。”而清军还用唐朝发明的黑火药,只能通过爆炸碎片和冲击波杀伤敌人,威力有限,这也是北洋水师大口径火炮多次击中敌船却未击沉一艘的原因。
  3.船速太慢。北洋水师平均航速15节,日本海军平均航速19节。
  4. 装备太差。“致远”舰竟然因为船舱进水后缺乏堵水的橡皮塞而沉没,触目惊心!弹药也不行,沈寿堃说:“中国制造的炮弹,有大小跟炮膛不匹配的,有炮弹铁质不佳、弹面都是孔,导致炮弹还没发射出就在炮膛内爆炸的。临阵时碰上此等军火,危害匪浅呀!”
  5. 不懂海军。北洋水师虽然是海军,但是他们大多数人根本不懂海军。此战用的炮弹是穿甲弹(可穿透厚装甲,但不爆炸,弹头填充泥土,主要靠击穿敌舰水线等要害引起进水来打击敌方,除非直接命中日军,否则无法造成杀伤,该弹在激战时多从日舰穿过而不炸)甚至训练弹,根本没用开花爆破弹,为什么没用呢?因为打仗时没将开花弹弹药箱带上船。清军不知道用鱼雷打击日舰,出海时连弹药都没带够。
  黄海海战战败后,北洋水师失去了制海权,此后的陆战战役中,清军连战连败,1894年11月8日,日军还是进入了无一兵一卒的大连,大连是北洋的弹药库,120尊大炮,246万颗炮弹,600支德国的新枪,3381万发子弹就这样便宜了日军。随后日军拿中国人的子弹打中国人,向旅顺进发。此战前日军一直弹药匮乏,每人只有8发子弹,而此战极大地补充了日军,从此形势对中国更不利。
  1895年1月30日日军对威海卫北洋水师驻地发起总攻,至2月12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人们把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归咎于李鸿章的保船避战,实则冤枉了李鸿章,11月27日李鸿章电令丁汝昌,“半载以来淮军遇敌即败,败即逃走,实天下后世大耻辱事,汝等稍有天良,需争一口气,舍一条命,于死中求生,荣莫大焉!”(《李文忠公全书》电稿第3册《寄威海丁提督戴道刘镇张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4:46:28 | 查看全部
1895年1月23日李鸿章致电丁汝昌“若水师主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可见李鸿章不是让丁汝昌坐以待毙,而是让他率舰队坚决迎战,而丁汝昌却不听李鸿章的,结果坐失良机,主流史学界却说是丁汝昌多次请战,而李鸿章就是不让他出战,完全颠倒黑白,真不知这帮人是怎么想的!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时还有两事可表,其一,当时南洋有一只兵船‘镇海’舰,为日本兵船俘获,舰长被俘后便跪在日本人面前求免一死,他说:“现在日本作战的是北洋舰队,镇海是南洋舰队,驶到这并不是和日本作战的,请贵军饶恕我吧。”这就是当时国人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的写照。陈独秀说:“那时只知道读书吃饭睡觉,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吗?到甲午年,才听人说日本国把我们打败了,到庚子年,又听说八国联军把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分作国,此疆彼界,各不相下,我们中国也是万国中一国,我也是中国之人。”他的话就是那时中国人的缩影。
  其二,就在北洋舰队坐以待毙时,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两支舰队则隔岸观火。北洋水师给南洋水师的电文说由于对日军“无理可讲,无法可挡”,因此请求南洋水师派船增援。南洋水师给北洋的电文却是“无兵可调,无饷可筹”。无语!晚清中国表面上铁板一块,内部则勾心斗角,地方利益永远都没有真正服从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朝廷内部派系林立,各有各的算盘。清国三支舰队表面上看都隶属于海军衙门,但实际上分别属于不同派系。在南洋水师、广东水师眼中,北洋水师财大气粗,是命运宠儿,他们内心早就嫉恨得不行,巴不得老天爷让它早一点倒霉。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竟然希望自己的兄弟部队在对外战争中失败,这种事只有在中国近代才发生过。
  陆战海战每战必败,必须议和了,最终李鸿章于1895年4月17日用颤抖的老手在《马关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在这插一句,谭嗣同在甲午时的表现如何呢?他说:“我们将外蒙古、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割让给俄国,每平方公里50两银子,加起来10亿两白银,2亿两给日本,剩下的变法。”(《谭嗣同全集·报贝元征》)
  《马关条约》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它让大部分中国人深感愤恨,既痛恨日本人的狂妄暴虐,又痛恨朝廷的腐败无能,当然,恨日本人也不能真去日本跟人家决斗,恨朝廷也不敢造反,于是,只能把无限的怨气都撒在李鸿章身上。甲午战争后民间舆论对李鸿章进行暴风骤雨似的谴责,李鸿章的轿子多次被人写上“汉奸”二字。
  除了痛恨外,《马关条约》带给中国人的还有失望,历来我们都是老大帝国,东洋倭人总是比我们矮一块,可现在我们却要向人家低头,学生把先生打的满地找牙,这是为什么?于是有一批人开始以日本为师,探求日本的强国之路,想以日本成功的经验让中国强大。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因为《马关条约》而觉醒,他们明白了,造成中国衰弱的不止是枪炮不行,不止是制度问题,祸根就在这个政府,他们认为都是这些关外来的满人将中国弄得一塌糊涂,使本来灿烂的中华文明蒙羞含垢,所有罪责应由满人承担,自1644年起中国人已经做了200年亡国奴,只有驱逐胡虏才有中国复兴,他们是这样认为的,他们中的老大就是孙中山。
  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甲午战争我们彻底战败,甲午我们为什么战败呢?一言难尽,我们从非军事原因说三点,1.拒绝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固步自封。英国人赫德说:“我告诉他们(清国官员),一切取决于他们将来能实实在在做些什么。如果他们决心明天开始就着手改革,今天的损失是无关紧要的,然而若是根本无意推动改革,今天的损失就毫无意义。只是像饿狼投掷一片片肉,使他们暂时不追上来,直到把马累死为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14:46:37 | 查看全部
 2.经济落后。中国的农业社会是支持不了近代战争的。一发克虏伯炮弹就30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呀!恩格斯说:“国家现在造一艘军舰要花费以前建立一个小舰队的钱。”近代战争是靠钱堆起来的,这点李鸿章很明白,他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富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自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清国是吃饭型财政,日本是积极型财政,对战争的支持能力差飞了。与此同时各国都在发展经济,穷国如俄国、日本以中央财政带动经济,富国如法国、德国、英国在中央预算外有民间商行配合融资,而清国连‘融资’是什么都不懂,清国银行体系停留在山西票号层面,这是中古时代的经济。清国是以农业社会对工业社会,以手工业社会对商业社会,以中古社会对近代社会,与敌人有一个时代的差距,结果可想而知。
  3.朝廷窝里内斗。甲午战争爆发前,军机处大臣、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一意主战,并不是真爱国,王伯恭《蜷庐随笔》记载,甲午战前,王伯恭劝翁同龢不要主战,翁同龢说:“李鸿章治军几十年,扫平了多少坏人呀(其中也指李鸿章曾写奏折扳倒了翁同龢的哥哥)!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荼,难道连一仗都打不了吗?”王伯恭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现在已经知道自己不如人,怎么可能胜利呢?”翁同龢说:“我正想让他李鸿章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是马,将来就有整他的余地了,哈哈哈!”就冲这一段话,想必大家就知道朝廷里的主战派是个什么鸟样了。
  最后让我们以《菊与刀》的一句话结尾,《菊与刀》说:“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可见日本人的隐忍并不是真正的忍耐,礼貌也不是出于本性的客套,而是由于害怕对手的强大,从而通过隐忍来积蓄力量,通过礼貌来麻痹对手,从而在对手放松且自己准备好后给对手以致命一击。而这个对手,正是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