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07|回复: 4

好书推荐之《生命从明天开始》

发表于 2012-9-27 16:28: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生命从明天开始》一书记录的是两个女孩,一对轮椅女孩生命倒计时的人生历程。她们身患一种很残酷的吞噬性疾病,病魔在人体基因里潜伏可达八代之久,命运在几百年前就注定了她们今天的悲剧。但她们奋斗着、拼搏着、高贵的活着,生命从来不拒绝勤奋和美丽!

       内容提要 
   什么叫高贵?就是在无论多么狼狈和绝望的时刻都能保持一个“人”的尊严,这个保持尊严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抗命运、破解绝望的过程,是我们在无助中仰望苍天和扪心自问的过程,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艰辛旅程中惟一可能获得内心平安与强大的过程。
 了解的越多,我越是能体会到“在夹缝中生长”这句话的含义。相信大家自然会在她们的文字里发现:生命真的只给她们留了一条窄窄的缝隙,她们能生长起来,真的是个奇迹。……如果世界能够分成情感和物质两层的话,显然,她们生长在情感的中心,物质的边缘。
  在“超级女生”横行的时代,女生们都不再满足于“正常”,都想让自己变得“超级”。但是,每当那些活蹦乱跳的“超级女生”们在电视上出现,我都好像看到了这一对渴望获得“正常”生活的姐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6:22:58 | 查看全部

好书推荐之《穆斯林的葬礼》

作品评价: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作品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的纯真厚爱的感情,用欢快的字迹书写了楚老师和新月之间的师生之情和可歌可泣的师生恋情。故事最后的情节跌宕起伏,一些难以面对的事实层层呈现在了活人面前,让读者真实的感情都融进了作者的心血之中,感情高昂,悲壮。

     内容简介: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年,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做试验!   
     ——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词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长于心计,次女冰玉聪慧善良。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   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璧,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与姐夫私奔。   
      在伦敦奥利弗爱上了冰玉,但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伤心的情况下爱上了韩子奇,并生下私生女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不容母子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私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私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而哥哥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   
     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6:24:42 | 查看全部

好书推荐之《麦田里的守望者》

内容简介  
    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十五块钱到第二天,五块钱一次)。妓女一到他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五块钱。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和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苾,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书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可以说开当代美国文学中心理现实主义的先河。从表面上看,霍尔顿不求上进,抽烟、喝酒、乱谈恋爱甚至找妓女,简直是个糟糕透顶的“坏孩子”,如果光看这些外表上的不良倾向,当然无法真正理解像霍尔顿这样的孩子,而我们多少成年人却往往用简单、粗暴、主观的方法去对待青少年(包括自己的子女),从而造成或加深两代人的隔阂。   
    本书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象观察精神实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青春变化期青少年的特点,无怪乎在西方社会里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巨大反响,而且不少成年人也把它看作启发自己理解年轻一代的钥匙。  
    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这种风格后来被不少西方作家所模仿。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使用了大量的俚语和口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6:26:39 | 查看全部

好书推荐之《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为《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斯陀夫人(1811—1896)出生于北美一个牧师家庭,曾做过哈特福德女子学院的教师。她目睹黑奴在奴隶主残酷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心生怜悯之情。在此启发下,她亲自到南方了解真实情况,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解放黑奴的战斗中。斯陀夫人因对黑奴命运的关注成为支持废奴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

        内容简介  
 《汤姆叔叔的小屋》书中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并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同时,作品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作品突破了在小说方面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浪漫主义传统,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和穿插轮叙的技巧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它深刻地反映了南部奴隶社会的黑暗与落后,揭露了蓄奴制的野蛮与反动,为唤醒民众反对蓄奴制以及推动废奴运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世界各地被压迫民族的觉醒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6:39:38 | 查看全部

好书推荐之《把信送给加西亚》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哈伯德,美国著名出版家和作家。1899年,阿尔伯特·哈伯德创作了一篇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文章,刊登在《菲士利人》杂志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更是畅销全世界,到1915年作者逝世为止,该书印数高达4000万册。一个世纪以来,该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许多政府、军队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职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  
 1900年,阿尔伯特·哈伯德对《致加西亚的信》的内容进行阐述和延展,创作了内容更详细、思想更明晰的系列文章,并在自己创办的《菲士利人》和《兄弟》杂志上同时连载,气势直逼《致加西亚的信》。  
 《自动自发》是阿尔伯特·哈伯德商业思想的完美结合,涵盖了勤奋、敬业、忠诚、自信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是对《致加西亚的信》一书更深入、更详细的阐述,是一部所有公务员、公司职员的必读书。


   内容简介


  每个人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聆听他人的教导,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能够担起上级的托付,立即行动,全心全意地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责任不是别人的要求,而是你为自己赋予的使命。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首先会失去社会对他的认可,再次会失去周围人们对他的尊重与信任,最后会失去他本来可以拥有的成功人生。  
  世界上极需这种人才,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克服种种阻力完成任务。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操心。因为世界上到处是散漫粗心的人,那些全力以赴的人到处都缺。  
 如果说智慧像金子一样珍贵的话,那么还有一种东西更为珍贵,那就是忠诚。  
 请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精通它。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会在将来深深地影响到自己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