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78|回复: 0

(法警)走进京城女子监狱

发表于 2012-9-28 13:35: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999年10月28日,北京女子监狱正式挂牌成立,结束了北京长期没有专门女子监狱的历史。目前在押女犯共有29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18岁。
  据统计,在押犯人中暴力型犯罪人员占74%,财产型为25%。
  在监狱中,女警官占85%,而在女子监区里,区长、小队长、监区长清一色全是女警官。
  母爱是女人的天性,温柔和娴淑则是女人区别男人的标志。女狱警当然管的就是女犯人,她们不仅要负责所有女犯的吃、喝、拉、撒、睡,为女犯承担全部的责任风险,同时,还要付出比男警官更多的辛劳。
  女子监狱里的女狱警
  大李燕:把青春献在这儿
  和女犯们生活在一起的54位狱警全部是女性。其中一半人四十岁上下,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工作的担子哪头都不轻,她们每天都是在神经紧绷的状态下度过的;而年轻的女狱警则因忙碌的工作而少有时间关心自己的终身大事。长期值守夜班,使她们几乎每人脸上都挂着一个黑眼圈。值一次夜班,意味着连上两天一夜的班。有时,一星期能赶上三四个夜班,家是回不去了。她们中有人因为长期顾不到家而失去了家;也有夫妻两人同在一个系统工作的,最后只好一方做出牺牲而改行。
  大李燕的故事是记者听来的:李燕的父亲瘫痪在床很多年了,家中还有一个患精神病的弟弟,小妹也需要照顾。作为家中老大的李燕,每次值完两天一夜的班,精疲力竭地回到家中,要做的不是休息,而是先照顾父亲。瘫痪的父亲吃饭时一口饭咽半天,李燕喂一口干一会儿活,然后再喂。记者感动于大李燕的故事,同时想起了监狱长张书顺说的一句话:女狱警们把青春献在这儿了!
  两天一夜的时间里,记者采访到了三分监区当班的队长王荣芹、田凤清,见习狱警李艳。她们的故事就是女狱警们生活的缩影。
  王荣芹:她们都是我的闺女
  王荣芹,40岁,警衔三督。已有23年警龄的她敏锐、反应快,坚信对犯人要以情动人,因此赢得了女犯们的信赖,管教过两三千人,没出过事故。1993年至1995年被连续评为先进个人。
  王荣芹把工作看得很神圣。虽然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女犯人,却无时无刻不在捕捉她们身上的闪光点。
  王荣芹主张以情动人经常开展活动感染大家。春节的联欢会还记忆犹新,犯人们自编自演的小品很成功。当她被犯人极力要求上台说几句话的时候,几乎不加思索地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都富有创造力,都有希望,我不在乎肩上扛几个星几个杠,只希望大家能早日与家人团聚。台下的犯人都哭了。“三.八”第一场“怎样做女人”的讲演,台上的十几位女犯讲起了“自立、自强”,她们终于在狱中找回了一个女人该有的精神状态。接下来的时间里她准备每月搞一次活动,内容也早策划好了。五月“鲜花歌咏比赛”,六月“一封家书比赛”。她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中队搞活,让消极改造变为积极改造。”王荣芹所到之处,气氛总能活跃起来,她是一个富有煽动力的人。
  王荣芹说过一句话:犯人们觉得我善良,其实,我把她们当成了我的闺女。有这样一份母亲情怀,一切就都有了。
  李艳:没有改行的打算
  23岁的李艳从警校毕业就分到了女子监狱。她,大大的眼睛,语气间有年轻女孩子所有的柔柔稚气。
  李艳的家离单位很远。每次上班,早上5点多就得上路,很多同龄女孩子还在酣睡的时候,她先倒三次公交车,然后再倒班车去大兴上班。参加工作以前,就知道了这份工作的辛劳,但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它。她说:“就算是女承父业吧。”在“承父业”的同时,还承载了许多别的东西了吧!记者问她:“这么辛苦,有没有改行的打算?”她的回答很干脆:没有。
  犯人眼中的李艳有时挺严厉,有时也挺容易接近。李艳自己则认为:该松就松,该严就严。
  李艳有个把握跟犯人谈话时机的小方法:犯人们一见亲人,总会真情流露,心里高兴,就会有实话。一个聪明的姑娘!这个姑娘不但聪明,还细心。在她管理的班上有一个老年犯人,家里经济拮据,平时就靠班里接济。脚上的鞋挤脚,可是又没有办法。李艳知道了,悄悄地给她找了双合适的鞋,还问她有没有别的困难。犯人流下了浑浊的眼泪。
  会开车的李艳和所有女孩子一样有份浪漫的心情:开车兜风,去海边吹风。可是,她没有时间。
  犯人眼中的女狱警
  女狱警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脱离了一个正常人该走的人生轨道,滑进了罪恶的深渊。
  那么,在这一群人眼中,和她们朝夕相处的女狱警是怎样的呢?在她们每周一次的思想汇报上记者找到了些许答案,更多的是她们告诉的。
  梅子眼中的女狱警:
  队长挺细心的,通过我们的表情就能知道我们在想什么。我们都在一层楼上生活,谁干得好与坏,她们都看在眼里。她们也挺辛苦的,逢年过节不能回家,得陪着我们。田队长心眼特别好,她的开导让我们心里服气。不过,现在一有情绪上的问题,能自己消化的我就自己消化,不想给队长增加负担,她们太辛苦了。
  梅子清晰地记得她刚进监狱时,年龄小,刑期却长,心情异常压抑。于是,队长经常找她谈话。慢慢地她的性格出现了变化。在她钻研维修电工技术时,得到了三分监区领导的支持,但是由于工种特殊,她学完了也没有本,也就不能加分,给她带来心理压力。她没想到的是这个难题领导给解决了,她们通过种种办法给她加上了分,除掉了她思想上的包袱。
  剑兰眼中的女狱警:
  队长们能从犯人的角度为我们想事,真心真意地把事情办好。有一次,一个犯人住院了,正好又有一个队长去学习了,可病人还得照顾,我们到点都能休息,但队长不行。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们都记得我们每个人出事的时间,到时会跟我们聊天、谈话,稳定我们的情绪。有时候我都这样想,我好好改造是为了队长。
  剑兰的近视眼让她做起毛线活来因为眼不明而手不快,影响了加分,她心急如焚。队长看出来了,改让她做打扫卫生的工作。她说:“如果做这工作我还出错的话,我就没脸见队长了。”
  女子监狱女犯实录
  进入监狱区,已是中午11点。凭着特别证件走过两道大铁门,又走了100米长的水泥路,女监楼就在眼前:半新半旧的三层楼,看上去和别的楼没有什么区别,但在风中抖动着的写有“新生”字样的横幅告诉我们这里是一个非常之地。周围除了在盖生产车间的工人外,没有人走动,静静的。
  推开有点褪色的绿色大门,眼前的楼道里堆放着还没有运走的犯人们加工的信封、一捆一捆,一直堆放到二楼。走上三楼,楼梯口就是值班亭。人坐在里边值班,女狱警们称为“坐筒”。楼梯左边是女狱警们的办公室、宿舍、监控室以及电视房;右边就是犯人的宿舍了,两道铁栅门被大锁严严锁着。
  女监里290多名北京籍女犯,按案情分成三个分监区。记者采访的三分监区设在三楼,关押的是暴力型犯人,她们中50%左右犯的是杀人罪。三分监区又分8个班,每班十五六人。她们中有文盲,也有研究生;有个体、农民、无业人员,也有国家干部;家住海淀、朝阳城乡结合区的居多;年龄最大的是69岁;最小的是18岁;女犯们更多的是因为情、因为家庭、因为性虐待而走进监狱的。她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找回良知,但有一小部分人却不懂什么是善、什么是真、什么是美,比如伤害“丢丢”的王梅;比如因一点小矛盾就用煮熟的油向邻居家小孩泼过去的崔秀秀;比如从“住监狱世家”走出来的王英……尽管对她们管教困难,但女狱警们一直坚持不放弃,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人心是肉长的,也许她们本人还没有什么反应,但她们周围的犯人却有了切身的感受。
  记者走进了女犯的宿舍区。身着灰色旧囚服和蓝色新囚服的她们正忙碌着:有的在赶毛线活,有的在穿珠子。每个宿舍12平方米左右,单看卫生,会让人以为走进了军营,宿舍乾净明亮,被子叠放整齐。
  楼层并不嘈杂。室外面墙而立的女犯在记者经过时,有的偷偷回转身打量记者一行人。看来,她们还有着对墙外生活的关注。
  梅子28岁杀人盗窃、脱逃无期
  梅子把一户人家保姆哄骗到了男朋友处,本来只想骗出保姆身上的钥匙,但结果她的男朋友杀死了这位外地小保姆。男朋友被枪毙了,梅子在公安医院做完人流后逃走了,半年后被警方发现,抓住了。
  这是梅子的故事。记者震惊于她的故事,因为那时她只有17岁。被送进监狱时,梅子还没过完她17岁的花季。
  梅子1岁8个月大的时候,父母离异了。从此,妈妈再没在她的生活中出现过。在残缺不全的家庭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梅子,性格内向,自我意识强,不跟带她长大的爷爷奶奶交流。这样她生活中有了问题自然也就无人可说话了,导致她后来交上一个已是通缉犯的男朋友并且怀孕的时候,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跟着一起犯罪。
  一个女孩子最靓丽的青春,梅子却是在狱中度过的。然而,记者见到梅子时,非常意外,她看起来像个二十三四岁的女孩,整齐白亮的牙齿泛着青春的光彩,很爱笑。如果脱去一身囚服,走上大街,她将和每一个幸福的女孩无异。虽然回忆的是不堪回首的过去,但还是不时地笑起来,因为再过两年她就可以出狱了。现在的她是狱中机械维修工,因为技术过硬,很受欢迎。
  年初,机灵的梅子及时扑灭了一个火种,避免了一场火灾,因而立了功,减了刑期。她希望出狱后,第一个见到的是她年迈的奶奶。
  剑兰故意杀人死缓
  1997年7月22日,是剑兰永远不会忘记的黑色日子。一触摸,深深的疼便从心底漾开。虽然早已闻丈夫的风流,但那天本来不回家又临时回家的她,亲眼目睹时还是脑袋里一片空白,几乎想也没想就抱着3岁的女儿往顶楼冲。顶楼是11层!剑兰把女儿扔了下去,自己也紧跟着跳了下去,她只是不想让可爱的女儿长大了像她一样受到伤害。结果阴差阳错,女儿死了,她却没事。
  锒铛入狱之初,剑兰灰心得只想死,以还女儿一个公平。如今还想女儿,但不再一想就有过激情绪了。
  白白净净的剑兰身材高挑,出事前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工作上既无大功也无大过。虽然幼年时生活阴影造成了她孤僻自卑的性格,但也从没想过她的人生轨迹会和监狱连在一起。
  两年多的狱中改造,剑兰豁达了很多,总在想如果当时再冷静一些,事情就不会这样了,可惜时光不能倒流。现在管她生活的是那个曾经背叛她的丈夫,每月给她200元的生活费。父母已经好久没有音讯了,虽然剑兰经常给他们写信。
  剑兰目前还是死刑缓期,5月份改判有期。她希望出狱后能抱养一个女儿。
  莎莎18岁抢劫罪、杀人罪有期徒刑11年
  莎莎是众多普通不过的女犯中的一员。她是女子监狱中最年轻的一个。
  穿着灰色监服的莎莎也许是由于年龄太小,坐在记者面前很是局促不安,“我是因为抢劫罪而入狱的,到现在已经呆了半年多了。这半年对我的教育太深了,我现在每每想到杀人的一霎那,就觉得判我太轻,我非常想念阴间的妈妈,真心希望妈妈在阴间过得好”。
  莎莎的家庭很不幸。父亲为了赚钱,由开始与人合作干小生意,到最后接连开了几家公司,长期不回家,不仅冷落了妻子,也冷落了女儿。
  12岁时,莎莎遭遇了父母离异,法院把她判给了母亲。母亲为了挣钱,顾不了她了。莎莎16岁就开始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男性接触,临近初中毕业时,当莎莎把自己处的朋友带回家时,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
  那时1998年9月的一个傍晚,莎莎带着她的第二个男朋友和另外两名十七岁的男孩,一同来到家中,正在看电视的妈妈做梦也没想到死神已临近,只见3名青年一个搂住脖子,一个拿刀用力向莎莎的母亲胸口捅去,莎莎惊呆了,当时一切都是麻木的,莎莎不仅没有劝阻,也没有报警,而是同他们一起拿了家中的钱物逃走了。
  事后,法院以抢劫罪判处莎莎有期徒刑11年。另外几名罪犯也受到法律的惩处。
  莎莎眼含热泪地说:“人的生命太宝贵了,一年多来,我一直认为妈妈没有死。现在又到清明上坟时,这几天我给妈妈写了一封长信,我想妈妈,怀念妈妈,骂自己无知,骂自己无情,也骂自己太不懂事。”
  莎莎说,她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改造,争取减刑。
  接见:亲情大碰撞
  每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二、三是女监的接见日,一月一次,每次30分钟。记者刚巧赶上了一场接见,那是一幕亲情大碰撞的场面。
  4月4日上午8:00,7-8级大风。京郊裸露的沙土地尘土飞扬,风沙刮得人睁不开眼。监狱大门外排着七八十人的长队,正在登记,其中大部份是老年人,无不乱发飞舞,身上“背”着一层厚厚的土。
  宽4米、长10多米的接见室中间,有块高至屋顶的大玻璃,玻璃内外对应的20部电话整整齐齐,红白相间。早已打扫乾净的20个座椅沉默着。外边还有间小屋,那是亲属为狱中的亲人交生活费的地方,也是犯人与亲属间递进拿出物品的地方。
  风沙太大,第一批二十多人提前让进来了,女犯们还没到。亲属们透过大玻璃穿过弥漫的风沙,遥遥凝视前方的监狱楼──那里有他们的母亲、女儿、儿媳、妻子。
  终于,19位女犯踏着匆匆的脚步进来了,于是,寻觅的眼神、挥动的双手填满了接见室的空间。抓起电话,摩娑着玻璃,无语泪先流,“你好吗”?“今天风这么大,以为你不会来了”。“好,好,你好吗”?“风大,我也得来呀,一个月就一次”。隔着一块透明的玻璃,一份份揪心撕肺的亲情通过电话线紧紧相牵。女狱警们在中间来回走动,与犯人亲属不时打招呼。
  第一批走了,第二批接见完了,第三批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第四批进来的人稀稀拉拉不再成队了,他们是骑车赶来的一群。一位六十开外的父亲路上车坏了,顶着风推了五六里路进了一个村子才找到修车的地方,赶来时晚了。他的脸上都是土,出门前肯定梳理过的灰白头发此时如风中的乱草。一位哑巴犯人口不能言,见到哥哥就扑到玻璃上流下了眼泪,幸好她识字。双方不停地在纸上写,然后贴在玻璃上交流。曾和女犯云胜一样处在事业辉煌阶段的她的丈夫,来看她了。如今也和她一样,再也找不到昔日的风采了,枯黄的头发,乾瘦的身材,表情是苦涩的。云胜的丈夫没有和她离婚,这一点她还算幸运,更多的已婚女犯进狱后要面对的是离婚。记者见到一位母亲便是哀求女狱警做通狱中的儿媳同意离婚的思想工作。记者一直在关注剑兰的丈夫是否来看她,遗憾的是没有。幸好,如今剑兰已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淡了。记者还看到一对老父母即使女儿进了监狱,还在纵容她,看不到导致女儿进监狱的灵魂背后的东西,只是说她年纪小。记者从女狱警处了解到这位如今已不年轻的犯人改造了7年,还是心眼不好。
  第四批接见的时间早已过了30分钟,但女狱警们没有像上几次一样按时切断电话。因为没有了下一拨犯人的期待,女狱警们“软弱”地给了他们更多的时间。这个时间对犯人太重要了,对于赶来看望的亲属也太不容易了。
  女狱警们默默地等待在一旁,任她们感情倾泻。她们知道:改造犯人的一大力量便是亲情的呼唤!
  新闻背景
  西方现代监狱的发展始于16世纪的中叶,第一所收容院性质的感化院于1557年在伦敦建立。159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第一座男犯监狱。1597年,又建立第一座女犯监狱。
  美国是世界上暴力犯罪最严重的国家,平均每天有65人死于暴力,6000多人因遭受暴力而致残。美国以州为单位建立监狱。截止到1997年7月30日,拘捕人数达到1725842人。
  中国的监狱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5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中国监狱警察队伍发展到28万多人,成功地改造了上千万名罪犯。多年来,中国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一直保持在6%-8%的低水平,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创造了法律界的人间奇迹。
  至于监狱系统的三大要素则是:罪犯、监狱工作人员和监狱设施。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