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98|回复: 6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之一

发表于 2012-10-4 14:45: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绕”(绕)字不押韵,因为“绕”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14:48:35 | 查看全部
欢迎李老师发表大作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5 20:00:07 | 查看全部

回 1楼(李明原创港) 的帖子

呵呵!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5:50:48 | 查看全部

回 3楼(张硕御月) 的帖子

多谢关注!
这些概念真很复杂!有时我也望而却步!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7 22:04:27 | 查看全部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19:39:19 | 查看全部

回 5楼(连续风格) 的帖子

分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0 22:32:43 | 查看全部
  
好资料,大家共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