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56|回复: 1

[话题探讨] 莫让变味的“月饼”成为蛀虫们的操手

发表于 2012-10-5 13:36: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又到一年中秋团圆时,月饼也成为大家走亲访友,相互馈赠,祈盼团圆的礼品。但,最近看到了北京一家公司推出多款用真金白银制造的月饼,价格最贵的黄金月饼售价为47620元/套,不免让笔者为之震惊,而公司的理财经理的话,更让笔者为烦躁。月饼这原本融注节日情感的食品,却在诸多贿赂者——送客们的的怂恿下变了味道,成了为谋私利,蛀洞于政府官员们的操手。
商家们量身打造成了身价不蜚的数万元的金银月饼,这不能不说是商家在拓展市场中的创新,打节日牌、民俗牌、情感牌,本无可厚非。但最终导致变味月饼的出现笔者认为还是由于存在需求的市场所决定的。任何一件商品的诞生和流通,都要遵循市场规则,换句话来说,金银月饼的火爆更是有其市场需求的催生。
我国一向是礼仪之帮,逢年节,下级到上级朝拜送礼,不朝拜送礼,总好象是自己没有把上级放在眼里,或是对上级有什么想法。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种风气和正统的为官之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礼不同。礼是越送越贵、样式越送越新。在众多送礼者相互攀比中,也催生金银月饼。总想让自己送的礼品别具一格,给收受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又能体现出其价值昂贵,所以,金银制品这些自古以来就充当衡量金钱价值的物品,在其穿上节日之装,做成“月饼”之时,更会为送客们送礼,收受者收受过程中都有很好的送出和接受的托词。再有就是,金银被铸成的月饼,不同于现金,更方便于送客们的“赠送”。
金银闪亮了月饼,却在考验着我们的政府官员是不是能过了节日清廉之道槛。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许多贵宾卡、礼品券、银行的各类金银制品多会在节日期间出现火爆供需的场面。面值也从几佰元到数千元不等,而排队的长龙换购者多是将卡送给上级部门、上级官员等,而在换购之余还要开上发票,贯之以办公用品等,最后由单位来买单。国家虽然出台了超出一定面值的卡券需要实名制的规定,但实质形同虚设,并没有扼制住送礼之风。
金银月饼已不再是商家们的商业炒作。而却实实在在的解送客们之忧。银行的理财经理更是道出这里的炫机:“我们周围全是政府机关,各地过节来送礼的买得多。”这不能不说是月饼的变味,更让我们担心此种风气的形成,很容易使其成为滋生政府公务人员的腐败之源。
这里我们不妨看一下古人公仪休拒鱼的故事。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他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别人送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如果我们的官员都能有公仪休拒鱼的认识和精神,那么我们的金银月饼就不会再有市场了。
我们中央一再强调加强廉政教育,在各类节日前一再三令五申下发禁止上下级部门和单位间借拜访之名请客送礼的文件。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愈演愈烈的送礼之风的认识。这里笔者想说的是,月饼之所以成为蛀虫们的操手,说明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领导干部还不能切实管住自己的嘴,一些纪检监察部门还没能切实履行好监察之职,一些节日收受礼品的问责制度还落实不到位。同时,我们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诸如金银月饼生产销售环节监管,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加强群众的监管,堵住公款送礼的源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5 22:27:29 | 查看全部
一是题目要新颖,二是内容要充实,三是逻辑要清楚,个人认为这样才能获奖吧,浅见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