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56|回复: 7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之三

发表于 2012-10-6 19:11: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第三节 平仄

  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著,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著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著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6 21:40:25 | 查看全部
您不会也是教语文的吧,那可是玲子的前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5:58:26 | 查看全部

回 1楼(玲子) 的帖子

是教语文的啊!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5:59:24 | 查看全部

回 2楼(张硕御月) 的帖子

张老师客气了!让我们一起学习、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7 22:05:44 | 查看全部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19:37:31 | 查看全部

回 5楼(连续风格) 的帖子

欢迎朋友来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0 22:41:56 | 查看全部
  
共享好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8:38:42 | 查看全部

回 7楼(梦竹) 的帖子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