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矿区的根雕达人
千米矿井下,他是与煤炭天天打交道的矿工;出井后,他却是 “根雕艺术”的艺术家。
他叫陈华,是重庆能源打通一矿的一名工人,在外人看来,“矿工”与“艺术家”,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甚至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可就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却在25年里,用自己挖煤炭的双手鬼斧神工地雕琢出200多件根雕作品,成了工友眼中的“艺术家”。
学美术,让他突然发现树疙瘩也很美
18岁那年,陈华走上工作岗位。从小就喜欢美术的他,参加了矿工会举办的美术业余班学习。短短的半年,让陈华接触到了素描、中国画、油画、水粉等各种绘画种类,了解了中西方的各种绘画流派和风格,并在以后的3年多时间里坚持画画,为陈华后来在根雕艺术上的造诣练就了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
根雕,一门高雅的艺术,对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陈华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最初,陈华完全凭借自己心中的设想来操作每一刀,哪知1991年,他的作品《一脚定乾坤》被邀请参加重庆市民间工艺十年大赛展,并被大赛组委会永久收藏。
没有师傅教、没有看过一本专业书籍,全靠陈华自己摸索。25年下来,从最初连刀都拿不稳,到现在寻找树根、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打磨、着色上漆、命名等整个根雕过程,陈华都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经验,创作的作品也越来越收到欢迎和肯定。
陈华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根本不懂根雕艺术,当初选择它,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爱好。”25年来,陈华不会打麻将、斗地主,一下班就扎进自己的“小天地”,与根雕为伴,一刀一凿,绘就自己的业余生活。30年的工作生涯,“他每天只睡5—6个小时,但是从来没有过工伤,每月还拿全勤奖”,运输队队长刘志海介绍。
200多件作品,他最满意《生与死》
在陈华5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到处都摆放着他的根雕作品,有大到高1.8米、宽1.2米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小的仅长5厘米、高3厘米的“把玩”,有惟妙惟肖的飞禽走兽、有小巧实用的盆景架、有巧夺天工的山水人物……
25年,200多件作品,可在陈华心中只有一件最钟意的“宝贝”,从1992年创作完成至今,一睹真身的人也不超过10个。
面对采访,陈华小心翼翼地从衣柜里拿出了这件“宝贝”,“宝贝”被他取名为《生与死》。第一眼看见作品,就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强烈震撼,从下往上看,有女人纤细的双腿、微翘的臀部、柳条般的细腰、昂扬着的颈部,却没有美丽的头部和双臂。
据陈华讲, 1989年11月的一天,跟平常一样攀爬在矿区四周的大山里寻找树根。突然在一个狭小的石缝里,他发现了这根造型独特的树根,第一眼看见,陈华凭直觉断定自己捡到宝了。
虽如获至宝,可陈华并不急于“动刀”创造。3年后,在经过一次次反反复复地构思后,陈华才拿出树根,却又在“动刀”与“不动刀”中做选择,犹豫挣扎了三个月。一天,外出散步的他突然想到美术课本上看到的《维纳斯像》,灵感一闪,他立马掉头回家。没动一刀,只是将树根反复打磨和上漆四次后,一副震撼心灵的作品诞生了。“树根离开土壤后,就死了,可创造成根雕后,就是不死的艺术,它留在了我的心中。”陈华说,这就是作品名《生与死》的由来。“他哪件作品都可以卖,就是《生与死》不能卖。”只有小学文化,根本不懂根雕艺术的妻子张小华反复叮嘱他。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陈华,一个平凡的工人,用时间坚守着自己的心灵的“根”,他自己也在过程中得到了升华。如今,陈华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在矿区举办一次个人根雕展,第二个是想收一个徒弟,让这门根雕手艺能流传下去。
图为陈华正在雕刻。
写稿:重庆能源打通一矿 雷飞
地址:重庆市綦江区打通镇
电话:02348730912
[upload=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