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只有“提薪”才能让公众放心休假
今年十一出行的拥堵,让人看到了全民集体休假的弊端——路上堵、车上堵、景区堵、回程堵,似乎一下子冒出来的人山人海,让整个中国看起来拥挤不堪。这样的出行,越来越不招人待见了,于是出现推行“带薪休假”和恢复“五一黄金周”两种建议,前者可以让公众自选出行时间,后者可以增加公众法定休息时间。
两种建议都有可取之处,但也都有弊端。我国传统节日会影响执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实际效果,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无论是否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受传统观念影响至深的公众也必然会集中在这几个时间段出行,选择其他时间的人恐怕不多。而仅仅是增加“五一黄金周”,只是增加了几天假期,对解决公众休假问题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不立足于现推行“黄金周”制度,将其改造成多个“带薪休假”窗口呢?对现有的假期进行调整和延长,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只要公众想休假,都可以按照“带薪休假”的模式操作。多个“带薪休假”的窗口,又都是传统节日,应该可以为集中出行的人群分流,让公众也能跳适合自己的假期好好休息一下。
“带薪休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薪,一是休,如果仅仅设立多个“带薪休假”的假期,却没有制度保证公众能“休”且领到“薪”,再好的“带薪休假”制度也会成为空中楼阁。比如,制造电子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员工进行夜以继日地劳动,为了避免因工人休假造成的生产损失,他们可能利用各种办法不让员工休假,哪怕是付出三倍薪水,此时如何保证工人“休”的权利?
带薪休假,除了让休假的公众拿到“薪”,还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得让公众在平日里挣的钱就够休假的。休假的需求必须以生存的需求得到满足为前提,如果公众还为吃饱穿暖而工作,再多的假期他也不会去休,再诱人的风景他也不会去看,对他来说,填饱肚子比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重要。因此,对公众来说,“带薪休假”只是看上去很诱人,只有日常的“提薪”才让他们敢去休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