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15|回复: 0

古绢画的鉴定方法

发表于 2012-10-18 14:54: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判断绢画的真假,同其他载体的字画一致,最主要的凭证是署款、印章、印色。不同的是,绢画以绢为载体,绢的年代远近、生熟、粗细成为鉴定真伪以及时代的重要佐证之一。

在中国,用绢作画已有数千年历史。据记载,中国最早的绢画是周穆王时的《八骏图》,这是见于记载的第一幅绢画。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发掘也多次出现绢画。如在长沙出土的战国墓中发现的帛画。

6.jpg

判断绢画的真假,同其他载体的字画一致,最主要的凭证是署款、印章、印色。不同的是,绢画以绢为载体,绢的年代远近、生熟、粗细成为鉴定真伪以及时代的重要佐证之一。

如何判断绢的年代远近,有些人想当然的认为绢的颜色是一个重要指标。按一般人的想法,年代越远就越黑,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因为保存的如何才是关键。

清代末期的绢画,到现在年代并不远,可是有的已经很黑很破烂。它的绢色虽黑,其黑色却显着浮,并没有深入到绢素的肌里,不难识别。

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几乎是深麦黄色。宋代赵佶的《听琴图》,如新绢,只是绢表面上的浮光失掉了。可见,绢的年代远近,并不决定于绢色深浅,而是决定于绢丝收藏的如何,绢色是否深入绢素的肌理和绢丝的韧性。年代越远的绢,就越没有韧性,轻轻一折就断了。

年代远的绢画,全靠糨糊维持着。如没有糨糊维持着,其绢丝已朽败至毫无韧性和筋骨了。人们通常说年代远的绢画必有一种古香古色沁人眼目的感觉,那什么是古香古色呢?

年久的绢画,因屡经卷舒,画面上必有一种镜面光,但镜面光,可以人为做出来。至于什么是绢色深入绢素,什么是绢色浮而未入肌理,什么样是有韧性和有筋骨,并从这里判断出绢的年代远近来,是须从鉴别实践中长期的反复比较才能认识的。

北宋米元章在《画史》中谈到:“古画至唐初,都用生绢,到吴道子、周昉、韩幹,后来都用热汤半熟入粉,搥如银板,所以画人物时精彩入笔。今人收唐画必以绢辨,见绢文粗,就说不是唐,这种说法不对。

张僧繇、阎立本画,传到现在的都是生绢,南唐画都是粗绢,徐熙画绢粗如布。”南宋初期赵希鹄所著《洞天清录》也提及:“古画多直幅……横披始于米氏父子……黄河以北的绢,经纬线相等,故没反正面。

江南绢,经粗而纬细,有背面。唐人或用捣熟了的绢作画,但只捣令丝扁,不碍笔,不像现在把绢煮熟再加浆。古绢因年久自然破的,必有鲫鱼口和雪丝,伪作的破口就不这样。”概括以上两段对绢画的记载,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唐玄宗以前都是用生绢作画,唐玄宗时才开始用半熟的热汤入粉,并把绢丝捶扁,到北宋就把绢煮熟加浆了;古绢因年久自然破裂的口似鲫鱼形,并有雪丝;南唐绢画都是用粗绢。

因此可以通过绢的生熟和粗细对绢画的年代做一定程度的佐证,但不可作为主要依据。因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黄筌的《珍禽图》以及董源画的几幅山水画,其绢都不粗,这样看来,米元章所说,就不完全正确了。

又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齐纨吴练,冰素雾绢,精润密致,机杼之妙也。”说明唐代的绢已达到极细的程度,作画必用好绢。传留下来的粗绢画,或因一时没有细绢,偶用粗绢作画也是可能的。

再往前推,东晋顾恺之在他的《论画》一文中,谈用绢摹画的方法很详细,说明东晋时作画大都用绢,而且这时的绢已很细很薄,所以可用来摹画,若用粗厚的绢,看不见下边的画,就不能用来摹画了。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簪花仕女图》等都是细绢。

另外有一种双丝绢,这种绢有经纬都是丝,经是双丝,纬是单丝;经是单丝,纬是双丝的。这种绢画大都见于明代,明末逐渐减少,清朝就没有双丝绢了。

鉴别时,绢的粗细和单、双丝,只是一个不重要的旁证。还有一种很稀的绢,稀的要褙上一层纸才能画。这种稀绢最大缺点,就是命纸一去就没画了,鉴别时要注意这一点。

还有绢的稀密问题,有的稀绢经揭裱后就筛了。这是因绢稀,命纸一去,绢就有了格眼,像筛子一样,因而画就没精神了。如果已经筛了的画,裱画时可没法补救。

没有揭裱过的旧绢画,也要注意绢的稀密,重裱时最好保留命纸,如命纸不能保留的话,揭裱后筛了,画就没精神了。所以凡是具有文物价值的旧绢画,必须请有经验的老师重裱。

总之,判断以绢做载体字画的真伪,除字画本身的主要凭证署款、印章、印色以及题跋、收藏印等旁证外,绢的年代远近、粗细和生熟也是重要的佐证之一。

现在不少书画家成名后,为了捞钱,大肆出售商品书画,其产量之高令人吃惊,这些粗制滥造的作品你能说他用心了吗?没有用心的作品会是佳作吗?不可取。自然,伪而佳者虽“伪”亦可取,伪而劣者自然不值半文了。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