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了,煤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特别是最近十年,变化之大,是我当初不敢想象的。
参加工作之前,我初中毕业后在当了一年多的农民,在老家挖过河、扬过场、盖过房,算得上一个壮劳力了,但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下井,综掘队的一个老队长带我们新工人下井熟悉生产现场,就把我们累得是“两股战战”,夜里在梦里都梦到自己还在走、爬上山,两腿猛然一动,把自己从梦中惊醒。上早班凌晨三点多就得起来,洗漱完就下楼吃早饭,四点前必须赶到区队开班前会。第一次这么早吃饭,但想着井下那么远的路,又难走,还是多吃点吧!那顿早餐仿佛在半梦半醒中吃下了四个火烧,又带着四个火烧下井。其实平时吃不下那么多的,就怕饿得从井下走不上来了。那时候的综掘都使用架棚支护,一架棚是由两根棚腿一根棚梁组成,一根棚梁三百多斤、棚腿二百多斤,一个班最高时进尺十六架棚,全是我们用肩膀一根根抬上去的,下了班躺在床上仿佛虚脱了一般。由于工作累,平时就是上班、睡觉,睡觉、上班。一次洗完澡看外面的杏花都开了,才意识到春天来了,想想已经三个多月没出门了。
但十年后的今天,矿井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上早班再也不用起那么早了,比先前向后延了一个小时,下井的路也不是那么难走了,井下的人车象出租车一样方便,随叫随到,当然得通过调度室挂号。遇到上山时也没有先前的那么累了,斜巷行人助力车拉着我们就上去了,“爬”上山变被“拉”了。另外所有的斜巷路面都进行了水泥硬化处理、铺设了人行道、一坡三挡、声光信号、标示牌板一应俱全。随身携带的矿灯变小了,由先前铅蓄电池改为现在的锂电了;自救器的科技含量变大了,由原来的依靠巷道里的空气中的氧气变为隔离式的自生氧式的了。巷道的支护方式也由原来的架棚支护改为现在的锚网锚索联合支护,职工的劳动强度得到极大的解放。劳动防护用品也由先前的口罩、手套增加为口罩、手套、袜子、防护镜、耳塞等,数量与质量的大提升,特别是口罩也由以前的普通口罩提升为现在硅胶口罩,大大提升的职工的舒适度。我们队有一个职工,因个人习惯,戴口罩嫌憋得慌,从不戴。班长、队长、书记对他做工作,强调个人防护,但在领导不在的时间偷偷不戴口罩。虽然年年职业健康查体没问题,但现在不行了,在粉尘环境下必须时时戴口罩,不然被安监员查到一次就得扣200元钱还得算违章。随着正规循环作业及定岗定员文件的出台,迎头生产杜绝职工加班延点,大家都能及时坐上人车了。万一坐上车,也可以打电话叫人车,在井下仿佛出租车一样方便。井下工作不累了,下了班的职工也有精神了,矿上最近几年兴建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游泳馆,塑胶跑道广场,每年的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太极拳比赛、职工田径运动会的举办,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提高了职工生活水平,南到南京、北到北京、东到日照、青岛,西到云台山,都能见到兴隆人自驾车的身影。去年才参加工作的新工人杨振向我显摆着刚从北京买来的丰田凯美瑞汽车:刘哥,这车比咱济宁便宜一万多呢!
建矿之初,兴隆庄煤矿的主要设备从美国、英国、日本、瑞典等8个国家引进,采掘机械化程度为100%,有“八国联军”进兴隆庄的说法。2005年5月1日,兖矿集团与澳大利亚DBT公司签订了“两柱式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专利技术转让使用合同,指定DBT公司加工制作126组支架,并向兖矿集团支付技术转让使用费247万澳元。这是我国煤炭行业自1978年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以来,首次向国外输出采煤技术。2005年10月,兖州煤业澳大利亚澳思达煤矿提出有偿培训申请,选派12名管理和技术人员专程到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学习综采放顶煤设备的操作技术。由过去的采煤技术及设备的进口到现在的出口,形成一个华丽的转身。
安全、创新、高效的矿井生产奠定了职工幸福、和谐的生活。
截止2012年的8月31日,兴隆庄矿已经实现安全生产11周年了。也许11周年在一般人的眼里并不算什么,但想想一万多名职工、年产600多万吨煤炭,在同一类型矿井中已经算是佼佼者了。在矿实现安全生产七周年之后,原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批示:“山东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七年杜绝重伤以上事故经验,说明煤矿生产完全可以做到安全生产,请国家安监总局在全国宣传和推广兴隆庄煤矿经验”。
现在兴隆庄矿已经向安全生产十五周年目标奋进,兴隆人提出了:安全、创新、效益、和谐四大品牌建设,随着安全周期的不断延长,人们的幸福感愈来愈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