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05|回复: 0

中国职场节目的七宗罪

发表于 2012-10-18 16:30: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职场节目的编导们所做大多是制造“秀点”,用职场的非主流观点和各种冲突留住观众群,甚至不惜以讽刺、打击选手为手段。

2012年“限娱令”正式实施已经几个月了,随着年前一大批娱乐节目的批量“下架”,各大卫视为求稳当纷纷选择增加电视剧集播出的比例。

不过综艺市场看似波澜不惊,但有一种题材的节目却越做越大,针对这个题材出现的节目类型也越来越多,它就是职场节目。

婚恋节目火爆之后,跟风不断,但职场题材比一般婚恋题材和一些传统综艺节目的制作难度都要大得多。

上电视,再严肃也会变成秀,但无论是主持人、制片方、求职者、boss团,玩得好,自然财气双收,但搞砸了,砸来的似乎就不仅仅是板砖了。

前段时间,在某卫视求职类节目《非你莫属》的一期节目中,从法国留学归国的郭杰在学历被嘉宾质疑后现场晕倒,主持人不但毫不同情,还脱口问道:“你是在表演吗”。

此前,该节目中另一位“海归”求职者刘俐俐因为与嘉宾互动时频繁使用英语等原因被挖苦,最后含泪离场。

5月30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微博上发起“万人实名抵制《非你莫属》”的活动。截至6月6日,共有41万名网友参与投票,支持“抵制”倡议的超过94%。

网友琉璃魔鱼说:“老板像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求职者任由主持人摆布。这不是在招聘员工,更像是一档娱乐秀,以打击贬损求职者为乐。”

6月5日,节目主持人首度通过“非你莫属”官方微博回应,承认自己“对留学生群体真是缺乏了解”。

笔者总结中国职场节目的七大罪行,在这里姑且称之为职场节目七宗罪

罪行一:选手挑选重三样

职场节目无论多么“真实”,首先它还是一档电视节目,逃脱不了电视媒体必须要追求的收视率!

而收视率这东西,并不会因为你是真实的招聘就会提高,观众是众口难调的,但是有一点,观众都喜欢“好看的”。

而所谓的“好看”,落在职场节目选拔选手这个具体的事情上,就变成了注重三样(即三个“特点”):表达有特点、经历有特点、才艺有特点。

纵观目前各大卫视的此类节目,基本上上台的选手都绕不开这三方面!有的是特能吹,能把母猪说上树;有的则搞个顺口溜、小段子;有的曾经冒险、有的历经沧桑、有的浪子回头、有的专玩跨行、有的腰圆体胖、有的身高不当、有的留学归来、有的业绩响当当。

才艺方面,更是吹拉弹唱总能会一样……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善于在电视上活跃气氛,才能勾起观众的观看兴趣。

这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大量的报名者没能登上舞台、获得上场的机会了。如此看来,没有特别明确特点的求职者们,还是老老实实地选择其他渠道求职吧。

罪行二:岗位漂移不精当

参加节目的那些嘉宾,虽然有的在节目中招了人,但实际上,很多现场给出的岗位都是拍脑子产生的,并非当时嘉宾所在的企业、机构的空缺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因人设岗”。

当然,笔者不反对如今很多企业的“因人设岗”行为(这是根据人才的实际能力特长设置岗位、留在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因人设岗”)。

但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企业其实根本没有用人需求,只是为了节目需要,在现场临时制造出一个岗位而已,甚至公司的HR都不知道他们公司有那个岗位需求!

其结果就是,现场达成了录用意向,但走下台的选手真的到了企业报到后发现,被换到别的岗位去了。

某节目选手在微博上哭诉:录完节目第三天,我准备去上班,他们说我不太适合,就不要我了。我觉得他们并不是真心招聘,只是想通过这个节目来炒作。

罪行三:爱打软肋没商量

部分求职类节目的嘉宾非常不厚道,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样子,虽然在现场表面上装作谈笑风生,实际上骨子里还是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

对求职者的一些跟求职无关的东西刨根问底,更有部分嘉宾特别喜欢问求职者薄弱的东西,专打软肋,遇到矮的问身高、遇到遭遇不公的让人回忆细节、遇到讲话特溜的挑毛病……

根本不是把求职者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考量他们的专业能力,完全背离了“双向选择”的宗旨。

罪行四:专业考量太牵强

职场类节目说白了就是一种多对一的群面,但由于节目嘉宾身份、行业、职业背景的差异,往往针对同一个选手问出来的问题跨度非常大。

包括生活习惯、穿衣打扮、学习背景、专业能力等等,而每位选手在台上的时间通常在半小时左右(节目呈现一般在10-20分钟之间,根据后期剪辑情况确定)。

如果还有才艺展示的话,在这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真正在考量专业能力的时间非常短,只能问一些相对泛泛的问题,而嘉宾们往往就是根据1-2个一般性的问题就来决定选手的生死,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自己的专业性到底如何......

众所周知,优秀企业的招聘往往是由空缺岗位的直接上级、平级和HR共同面试(有时是各自分别面试,有时是一起面试),真正的大BOSS往往不会直接参与面试(中高层岗位招聘除外)。

而如果让终极大BOSS在一开始就参与面试,虽说他们可以在现场就行使最终的用人决定权,但其实未必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一方面,老板不是HR,他们的面试技术很多时候其实不如HR,他们只是在凭感觉判断,而没有采用HR常用的、被N多专业人士证实行之有效的选拔技术。

另一方面,虽然其他嘉宾也在一定程度上帮着面试,但他们往往对选手所选企业了解没那么深,所以,他们还是无法替代公司内不同岗位人员组成的面试小组,实际上还是老板一个人在面试,其精准性有待商榷。

罪行五:招聘其次重推广

目前招聘节目里的嘉宾通常包括三类:一是在电视台投放广告的客户,二是真正有招聘需求的企业(可能并没有在该节目播出平台投放广告),三是节目组请来撑场子的某方面专家(如心理学、测评、教育、咨询等)、中立机构、知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其中第一类基本上是以推广为目的站到台上的,第二类真实招聘的企业,之所以选择电视招聘而不是人才交流会、网络招聘、猎头、中介。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宣传推广的目的夹杂其中,第三类看似中立的第三方,但实际上也在与求职者的交流中展示着所在的企业形象。

所以说,无论是对于带着空缺来的有真实招聘需求的企业,还是对于广告客户和友情“出演”的第三类嘉宾,招不招到人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来推广所在的企业和机构,提高在观众的知名度和曝光度。

不过,越来越多的求职节目看下来,好老板固然不少,但各类节目中也不乏“丢人现眼”的老板们。

曾经有不少老板就是因为不按常理出牌而遭到网友拍砖,比较有名一个例子是某公司CEO在倒数第二个环节抢人才的时候承诺会提供应聘者要求的高薪,但在最终环节又当场反悔,这损害的不仅仅是应聘者一次求职的机会,老板个人的诚信和公司的形象都因他的出尔反尔减分不少。

罪行六:火花四溅boss团

在职场类节目中,相对于求职者,boss团通常是强势的。也正因为如此,从主持人到观众,对他们的期望值自然也要相对高一些。

节目组如何甄选上节目的企业和老板呢?首先,不同地区的求职节目多少会考虑到地缘因素,比如福建东南卫视的《步步为赢》就打出了闽商boss团的旗号,十几位董事长、CEO级别的老板们身价加起来上千亿确实足够吸引眼球。

另外,boss团中,一些名企的掌舵人和业界名人本身就是明星,比如潘石屹、任志强、郭德纲,大腕出场不需制造话题,已经火花四溅,自然是制片方求之不得的。

还有一种老板也很令观众厌烦,就是那种特别会装的。什么叫装?作为来挑人才的领导,不可否认老板们也许在管理能力、专业技能、人际关系等综合方面来看确有过人之处,不过面对应聘者却表现出针锋相对、吹毛求疵,摆足高姿态等“装”的举动。

罪行七:太儿戏

对很多求职者来说相当残酷的一面是,这类节目在设置上大多颇有游戏感,专家团和boss团在层层面试中设置的关卡无疑放大了现实求职过程中的残酷竞争与勾心斗角。

而将脱颖而出的悬念留到最后,观众看到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感同身受的求职过程,而更像是一段颇具戏剧性的电视秀。

制片方当然没有雇佣演员在节目上复述写好的脚本,但节目环节的设置自然会将这场求职活动的各方参与者置于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任何一方的发飙也就都不令人意外了。

于是,我们似乎不难理解,当张绍刚与刘俐俐在《非你莫属》的舞台上针锋相对的时候,电视机前的观众、甚至不少名人大多将同情的目光投注在刘俐俐身上。

毕竟,对于主持人来说,舞台是你的主场,选手新人乍到处于劣势。谁都有过做新人时的窘迫和局促,同情弱者即便在残酷的职场也屡试不爽。

当张绍刚被网上网下一致声讨的时候,大多数人在情感上得到了一种共鸣和归属感,但他们也许想不到的是,即便是真人秀节目,台下也是有导演掌控着节目方向的。

而这种戏剧性、高冲突性的画面最终能否见诸荧屏,早已经过了层层把关,你看到的只是他们选择让你看到的那部分。

大家都知道只要在电视上露脸就是打广告,不过老板们自曝其短又是何苦来哉呢?有些情绪容易失控、逻辑思维混乱、无原则留灯以及装得厉害的老板们都曾被不少网友拍砖吐槽。

这样的老板即使能够在节目中出现一两次,但差评太多的也很快会被制片方请离老板席。不过,聪明的制作方是不会放过老板和求职者之间这种有张有弛的微妙关系的。

《非你莫属》的制片人刘爽就坦言,精明的老板借助求职节目的平台不仅能提升影响力,甚至对企业的发展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但对于老板们来说,除了要认识到自己仅仅是一份工作的提供者外,还要认识到并不是有人称呼你为“某总”,你就真成了大家的领导。

事实上,当下中国国内的职场节目不可能效仿欧美求职节目,其中最大的障碍是无法为参与节目者提供平等竞争的权利和机会。

于是,职场节目的编导们所做大多是制造“秀点”,用职场的非主流观点和各种冲突留住观众群,甚至不惜以讽刺、打击选手为手段。

这些“娱乐过度”的职场节目对求职者来说意义不大,也很难真正博得观众的喜爱。正如国内资深娱评人谭飞所说,一个求职节目,如果不能让求职者在节目里感受到指点、关爱、温暖,那么炒得再火,话题再多,总有一天都会被观众鄙视、唾弃。

谭小芳,著名企管专家、营销专家、咨询顾问专家。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作者:谭小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