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71|回复: 1

种出来的红高粱文化是对莫言的侮辱

发表于 2012-10-20 10:21: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种出来的红高粱文化是对莫言的侮辱


本文刊于19日深圳商报,标题有改动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家乡山东高密政府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将花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莫言老家所在辖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表示“赔本也要种”。(18日《新京报》)
    莫言获奖,被他的家乡高密季度消费,当地政府要花6.7亿打造旅游莫言文化体验区。这是很有趣的中国式权力逻辑,挖掘本地名人的文化效应发展经济,甚至连小说中的虚拟人物都不放过,有时还要争来抢去。何况莫言是新科诺奖获得者!
    事实证明,这不是尊重名人,也不是崇尚文化,而是功利现行,政绩至上。以莫言为例,莫言家乡的父母官,看重的不是莫言这个人,更非他的文学家称谓,而是本着诺奖的光环而去的。一句话---势利的锦上添花,功利的趋利行为。
    尤其搞笑的是,在所谓的红高粱文学休闲区,当地政府更要花数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甚至称“赔本也要种”。不过,在莫言的故乡高密,人们不植高粱已有年矣---按莫言的回忆,当年艺谋拍《红高粱》时,和当地农民签合同种高粱,以期呈现莫言作品中的原生态红高粱景色,作为影片拍摄外景地。可结果让人慨叹,种下的高粱很不争气,不是死掉就是旱掉,别说再现小说中的“青纱帐”,就是连一块像样的高粱地也没有做到。莫言很忧伤,艺谋很失望,原生态的红高粱是莫言所谓“我爷爷时代”的回忆了。
    莫言家乡的父母官,没有莫言深邃怀乡的文学情怀,也匮乏艺谋为艺术真实而再现红高粱的情思,他们有的是决策的权力和对公共财政无节制的擅用。人们毫不怀疑他们能够在莫言的家乡真的种出上万亩的红高粱,但如此浩大的红高粱地恐怕不是莫言记忆中的高粱地,也和小说和电影中的“红高粱”文化无关,不过是权力导演下的又一桩形象工程。只是以莫言为噱头穿着文化的马甲罢了。
    吊诡的是,没有谁真会相信当地“赔本也要种”红高粱。因为,这类利用名人文化投资的版本虽然繁多,但中心思想都是为了提振当地知名度和发展旅游经济。这片红高粱隶属于6.7亿元旅游带,说明当地政府的高额投资是基于经济考量。这和其他各地林林总总的此类文化工程并无二致,只是,其他地方的此类工程,要么是利用古代死去的名人或虚拟的小说人物,高密是消费莫言这个大活人。当地政府如此“善待”莫言,不知莫言是感到幸福还是悲哀。
    一个家居只有91平米、吃饺子就算改善生活的作家,应该对家乡政府对待自己获奖前后的态度变化无言以对吧。即便是深谙魔幻现实主义写作之道的莫言,恐怕也难以面对家乡政府的6.7亿大投资旅游带、数千万元种红高粱的“魔幻现实主义”。也许,这愈发让莫言体味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孤独”意味。
    其实,不管是文学家还是其他名家,不朽靠的不是石碑或所谓的高粱地,而是留待后人品味的口碑。即以莫言师从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例,他在哥伦比亚的故居“马孔多”已经年久失修而破败了,游人参观的也很少...尽管如此,马尔克斯依然在文学史上彪炳千秋。莫言一“诺”成名,家乡耗巨资种红高粱,这种所谓的功利文学,很难维持良久。
    与其大兴土木消费莫言,还不如一如既往让莫言孤独。逝去的红高粱才是莫言作品里乡情文化的符号,种出来的所谓红高粱文化是对莫言的侮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1 15:18:31 | 查看全部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拿此奖项的第一人,就是活着的时候不被“消费”,身后也逃不脱,与其这样,现在就开始做,反而会尽早保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不至于到时让人无东西可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