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曾经创造过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的劳动竞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合时宜?怎样更有效?
传统优势与时代内涵相融合
台州市总工会搞了个调研,一位民营企业的总经理直言:传统的“比、学、赶、帮、超”这一套在民营企业行不通,劳动竞赛怎么和民营企业的实际相结合?
调研组很快开出“处方”:吉利集团的品牌不够响亮,建议开展“比质量、抓品牌”为重点的劳动竞赛;国强建筑公司农民工多、流动快,劳动竞赛就以“比安全、比质量、比进度”为主题。
在台州市委副秘书长周凌翔看来,台州的劳动竞赛强调个性、实事求是,可以说是一企业一办法。
与传统的劳动竞赛相比,浙江台州的劳动竞赛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贡献力从单纯体力型向体力与智力结合型转变,特别是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动员一线职工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为技术创新建功立业;
激励机制从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向精神物质奖励并重转变,表现突出的职工不仅能涨工资,还能获得职务晋升、学习深造等奖励,体现了利益公平原则,也保持了劳动竞赛内在驱动力;
组织形式从注重阶段突击型向常态长效型转变,把劳动竞赛的机制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和目标管理,贯穿企业生产全过程。
满足企业与职工不同的利益诉求
台州酝酿劳动竞赛之初,不少人怀有疑虑:劳动竞赛会不会使企业有了“超额榨取”职工创造剩余价值的新借口,与工会维权的职能是否相符?
对试点企业实地调研后,台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蔡康心中“有底”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劳动竞赛既有企业满足效益、质量、安全的需要,也有劳动者对自身价值肯定的需要。
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经济学教授徐小洪认为,台州的劳动竞赛把“双赢”立为目标,把职工参与竞赛产生的物质收益和精神荣誉与在劳动竞赛中创造出的成果与效益挂钩。劳动竞赛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从上到下”的单向性,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这种新型的劳动竞赛,正是构筑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新探索。
许多工人在劳动竞赛中提高了工资收入,这是最直观的利益保障。宝石集团的劳动竞赛与员工工资待遇、提拔使用挂钩,去年劳动竞赛中评选出110名岗位能手、技术标兵,从今年开始集团为每人每月增加工资50元至100元。杰克缝纫机有限公司的车间主任张建勇,提出一项优化工序程序的改革建议,公司采纳后,原来流水线上5个人的工作,只需3个人就能完成,节约至少20万元生产成本,流水线以张建勇的名字命名,他本人也获得1200元奖励。现在该公司每月要拿出2万多元奖励职工创新,最高奖励额可达1万元。
更多的职工通过劳动竞赛提高了技术技能水平、综合素质,这更是维护劳动者权益、提升劳动者地位的根本途径。浙江省总工会对“在岗低收入群体”作过一次调查,发现职工收入高低与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紧密相关。现实中,许多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民工荒”问题,实质上也是“技工荒”。劳动竞赛开展后,促使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许多职工正是通过劳动竞赛,获得了正规、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通过各类技术技能“比武”,得以锻炼提高。对于职工来说,技术技能水平、综合素质提高后,就业机会、福利收入待遇自然相应提升。
找准民营经济与劳动竞赛的“纽结点”
为什么浙江台州等民营经济先发地区率先重拾劳动竞赛?民营企业按件计酬,开展劳动竞赛会不会“苦了职工、肥了老板”?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姚先国教授认为,劳动竞赛不是以损害企业或劳动者某一方的利益为代价,而是共同促进效率提高、效益提升,共享“蛋糕”做大后产生的利益。浙江台州等民营经济先发地区率先重拾劳动竞赛,有其客观经济依据和现实基础。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壮大的需要,与劳动者权益维护的需要,两者之间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找到了利益“纽结点”。这个“纽结点”,正是企业、劳动者双方利益的“共生共长”。
浙江民营经济具有务实的特点,在浙江民营企业中重放光彩的劳动竞赛活动,也体现出“务实地追求利益”。姚先国教授说,对许多东部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来说,近年来或多或少面临区域优势和体制优势弱化、要素制约、成本上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一些民营企业和产业甚至只有“纳米级”的微薄利润。许多民营企业面临“转型”,在此过程中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需要新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而劳动竞赛能够丰富企业管理手段、促进管理科学化,能够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可望促进企业加快转型,推进产业升级、增强软实力、提高生产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