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21 11:43:41
|
查看全部
置身在在这种哀鸿遍野的市场环境下的浓烈的危机感,往往伴随着不安全感,这让人们在做迫不及待地寻找一个容身之所,在做决定的时候难免匆匆忙忙,欠缺考虑,甚至不择手段。
他们不再像前人们对工作精挑细选,而是抱着“能抢到手的就是宝贝”的心态去就业。《思想品德》和《职业教育》上的就业观?什么观都不如到手的工作实在。
这种心态的后果很可怕,急于求成的人往往是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价值观上的扭曲不可避免。
艺校的后门总是停着高级私家车,艺校女生们被包养的消息缕缕穿出。
晚上在网站上又看到一则标题刺眼的新闻:女大学生面试模特,自带睡衣赴宾馆面试。
价值观的扭曲让部分大学生们开始承认潜规则的魔力,自甘投入潜规则的怀抱,享受着物质上的欢愉。
这当中的很多人在享受潜规则带来的利益之时连精神上都是欢愉的,这是一个远比被迫接受潜规则更让人惊骇的信号。当一二十年后,这样的他们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时候,社会会怎样?
另一方面,高校里也经常听到这样一些心酸而又来钱快的行当:建黄色网站,当黑客,当皮条客,代考,辅助作弊,占座……
如果说接受潜规则是道德层面的扭曲,那么这后者就是法律意识的扭曲了。违法乱纪的事情由于风险过高而收益不菲,但他们却仗着年轻和侥幸心理忽视了风险,双眼直勾勾地盯着收益。
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双重扭曲的实质是对生存资源的极度渴求(金钱所代表的事实上也是对资源占有的能力)。在危机感日益深重的今天,手上攥着钞票和财产总比两手空空当难民强得多,谁都不想当难民祈求别人的怜悯。这无关意识形态,而是事关生存。
但能理解并不意味着能接受。追求生存资源和追求金钱都无可厚非,但手段要“道德”,要“法律”。危机来源的另一方面是来源于对危机的高估,很多人都高估了保障生存所必须的资源底线——事实上他们设置的底线大多是以一线城市为标准的。转移阵地,调低对危机的预估,调低对资源需求的预估,不失为一条解决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