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正视现实才能理性择业
文/胡云峰
前段时间,看到了“没伞的孩子向前奔”这句话,心莫名的疼了一下。苗卫芳,无疑就是一个“没伞”的孩子,这个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凭借自身努力,一路过关斩将,先后拿到自考专科、本科文凭,并最终因考研成功,一度成为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但在就业屡屡碰壁后,又无奈地回到农村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其行为令老父一气服毒,幸好抢救及时才得以保命,乡亲们也把其当成了“读书无用”的活教材,就此,曾经的“骄傲”沦为了笑柄。这件事情,再次暴露了“没伞”的孩子,在不能够正视现实的情况下,在择业观上的不够理性。
“朝为天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足见,国人对读书“跳龙门”期许之高,寄望之深,由此,“知识改变命运”在某一时期,成为了一种共识。从新闻链接透漏的信息来看,苗卫芳之所以如此努力地参加自考,并参加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对用知识“跳龙门”,实现“咸鱼翻身”,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认同的,除参加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他一直在参加工作,只是对就业状况并不满意,这也是他发奋读书的主要原因。从他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看,持“读书无用”观点是绝对站不住脚的,去除没应聘上的单位,他短期从事的职业,薪水都是看涨的,原来做民办教师,只能拿到1000多元,而现在从事的工作,每个都起码2000朝上,只是因为受不了委屈或者其它原因,最终作罢了,即便如此,回到农村的他也并未放弃,正在复习准备报考当地的一所中学,而且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了橄榄枝,愿意在他的就业问题上出把力,应该说,状况是越变越好,最终能够得到圆满解决也是可以预期的。
苗卫芳之所以在就业上屡屡碰壁,有其自身的原因,他是个“没伞”的孩子,家庭没背景,只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弟,靠着这样的背景去与应聘方讨价还价,显然分量是不够的,而他却完全没有正视到这一点,仍然认为自己是个研究生,应聘方就该给予相应的待遇,这样一来,碰壁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原学校认为苗卫芳为了2500、2800之间300元的坚持,是情商不够的表现,个别专家也给出了这样的观点,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苗卫芳是个有背景的官二代、商二代,这些人还会认为他的情商偏低吗?显然,在苗与应聘方讨价还价的博弈之中,应聘一方也并未表现出高姿态,情商明显也不是那么高!
纵观整件事情,最伤心的可能并非苗卫芳本人,而是苗卫芳的父亲,一个土里刨食的老农,含辛茹苦供儿子读书,不但没有给家庭经济状况带来丝毫改观,而且还要继续走供养儿子之路,并且随时可能遭受同村相亲的冷嘲热讽,而苗卫芳本人,在处理就业这一问题上,显然从自身的角度考虑的比较多,而忽视了身边亲人的感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老小伙,不能让老父母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而只顾自身的感受,显然,又是不能正视现实,并逃避现实的表现!
自从2009年国家放开研究生学历教育以来,研究生扩招情况十分严重,很多研究生院校将研究生教育当成了创收的一大法宝,在师资教育等方面投入不大,致使当前毕业的研究生“含金量”并不高,这也是用人单位宁可招聘本科、专科毕业生,也不愿意招聘研究生的主要原因,你研究生能干的活本科生也能干,而且我招聘你就要给出高出他们的待遇,我又何必自欺欺人呢!很显然,苗卫芳对此情况了解也并不多,或者即便了解,也不愿面对!
综上所述,不能正视现实,以至在就业选择上不够理性,是苗卫芳择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只要能够认识到自身无背景,老父待赡养,文凭含金量缩水等现实情况的存在,在择业上理性起来,变通起来,选择一份远比原来薪水高且有前途的工作,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二月兰,是太行山区的一种蓝色小花,生命力极强,而且每年阴历二月就怒放,花期持续数月才凋谢。”这是苗卫芳读研3年期间创作的小说《二月兰》中二月兰这种花的解读,用二月兰做书名,可能是爱好文学创作的田卫芳的一种自勉吧,但我还是想在最后把这段话送给他,希望他能够正视现实,变得强大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