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国庆郊游的时候,我不经意间在乡村听到了通过有线喇叭播放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这种通过纸质放大器发出的带“沙沙”电流噪音的播音声,一下子将我的思绪拉回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回味之余,我不禁想起了这些年身边播音设备的变化,从收音机到录音机,再到高保真音响……这声音的变化,就是一部国家工业走向兴盛,人民生活富裕的变迁史。
记忆中,家里最早的播音设备是摆在外公床头的一个小盒子。这是教物理的舅舅给外公组装的“矿石机”。别看“矿石机”简陋,它可是我所在大院住户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邻居们经常会问外公,天气如何,什么票几号过期,什么票可以购买猪肉等等。我也因此受益,总是能获得更多的盐炒豆、黄豆干之类的零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爸妈商量了近半年,托人从上海带回一台“凯歌”牌收音机。当时,这可是家庭的三大件之一。收音机伴随了我学生时代很长一段时间。记忆最深刻的是每天中午下课后急急赶回家,打开收音机,收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和单田芳的《隋唐演义》,每天都不落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录音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由于远离父母去外地求学,父亲奖励我一台“燕舞”牌的收录机。当时,“燕舞”牌的收录机是最时髦的家用设备之一。“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的广告还曾经轰动一时。我也凭此结识了邓丽君、齐秦、崔健……伴着“燕舞”,聆听“港台”歌曲成为我生活的一种休闲方式。初拿工资时,我怀揣这笔钱,购买香港“宝丽金”唱片有限公司出版的《小鸟与孩童》磁带。对于当时工资并不高的我来说,20元一盒的磁带差不多占去了我近半个月的生活费用。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新的播音设备陆续出现,开始有了CD、LD。再到后来,MP3、MP4等相继出现,花样不断翻新,价格越来越平民化。数字产品的普及,带来的是声音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祖国的沧桑巨变中,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新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更是每个华夏儿女的幸事。
(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仑矿石码头分公司 蒋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