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对“研究生回家种地”不必大惊小怪
41岁的苗卫芳是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当年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河北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他经历多次坎坎坷坷的就业经历后,又无奈地回到了农村,老父也因此生气服毒(后经抢救生还),一些村民也把他当成“读书无用”的教材。
从现代社会竞争发展趋势来看,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与其文凭高低无关,而是需要一个人的社会历练、知识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机遇的把握。过去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能力成就未来。对研究生种地很多人都用一种鄙视的眼光看待他,甚至有人还把苗卫芳作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这是绝对不理性、不科学的做法。笔者认为,一些人对研究生回家种地说三道四,甚至还断然下结论:“知识无用论”,究其主要原因,还是这些人只停留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层面上,而没有对“能力成就未来”作一个正确的理解。
这些年,笔者单位大学生毕业生就如同走马灯式的过过往往、来去匆匆。如果说在这些人才里,经过后天的努力能够出人头地,弄个一官半职的人还真有不少,但同时也有个别人要文凭有文凭、要职称有职称,但就是难以得到提拔重用,他们始终在生产一线做着平凡而又普通的工作,其薪水与普通员工也差不离。你说他们冤不冤呢?以我看,这里主要还是牵涉到一个人的性格、能力、机遇等多方面因素了。
辩证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导向;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引导实践,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近年来,类似“研究生回家种地”现象并非个例,比如:北大高材生卖猪肉。当时也同样不被人理解,不被别人看好,如今不也取得成功了吗?如果把教育投资看成一种市场行为,这其中没有只赚不亏的道理。况且在当前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有的研究生年薪可以拿到数百万元,有的研究生却只能回家种种地,甚至有的还在基层成为普通的打工一族。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眼光看待新问题、新情况。这里尤其要提醒的是,无论学习者本人,还是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对于教育投资的期望过高,或是过于功利这种“时代病”一定要摈弃,要善于用理性的思维对待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千万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消极悲观,甚至走向极端。在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早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出来之后还可以包分配、吃皇粮,是国家干部了。而是需要用知识、用能力展示自己,在社会上找到适合展示自己发展的人生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生回家种地并不丢人,也并非没有前途。每个行业都可以创造出非凡的成绩,关键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毅力和决心。
由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人若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要敢于打破尘封的桎梏,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找一个能够适合自己发展的切入点,作为自己人生的新起点,脚踏实地地朝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磨练方向努力。要坚信一旦选定目标,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断朝着心仪向往的目标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直到取得成功。我想,这样也不枉费学业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