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刚走到菜市口,一阵久违的麦香味扑鼻而来。一群人围着一对老年夫妇,正在争先恐后的买着什么。老大爷忙着收钱和找钱,老大妈嘴里不停地宣传:“这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你们可以放心吃!”听到既熟悉又陌生的麦粑二字,我忍不住停下了脚步也挤到人群中,只见大妈手里端着一筲箕麦粑,一个个用桑叶裹着,黝黑的麦粑躺在筲箕里,桑叶的清香夹杂着浓郁的麦香,让人垂涎欲滴。
我忍不住也买了一个,咬在嘴里松软而又有韧性,的确不错!
麦粑是用麦子直接磨制成面粉后,再发酵加入白糖,然后加入苏打或白碱去除酸味,把揉好的麦面搓成团搁在桑叶、芭蕉叶或桐子叶上,再放到蒸笼里用大火蒸上15分钟,蒸出来的麦粑清香怡人。
看着手里的麦粑,不禁让我想起童年的往事。
我的老家也在农村,我们那里田多、土少,土地刚下放到户时许多家庭种的粮食都不够吃。不说吃细粮就是粗粮都没有多的,生活很困难。我们家算是好的,因父亲在煤矿工作,小时候也没有饿着。那时实行粮票,粮食要交公粮,我们家每年种的麦子除去交公粮就没有剩余的。有的时后交公粮都不够还得补钱,根本没有多余的麦子磨面做麦粑吃。当时农村交一头猪国家要补贴三十斤粮票,价值十五元钱,有的农民要钱不要粮票,在粮店工作的舅妈就帮我们买起来换成面粉。母亲将面粉拿回家做成馒头给我吃。可小孩家就是不领情,家里放着白白的米饭和馒头不吃,就想着邻居家的盐菜汤和黝黑的麦粑。
邻居余婶家老少一共七口人,粮食不够吃,经常吃一些玉米红薯之类的粗粮。每年麦子成熟的时候余婶经常都煮上一锅老盐菜汤,蒸上一笼香香甜甜的麦粑,中午一家老小一人舀上一碗水,拿上一个麦粑就是一顿午餐。年少不懂事的我,总盼望余婶每天都蒸麦粑我好到她家去吃。一次,见余婶在砍芭蕉叶,知道她又要蒸麦粑。就早早的来到她家等候,到了吃饭时间麦粑还没有蒸好,母亲来叫我回家吃饭,我望着余婶家锅里的麦粑就是不走。母亲知道余婶家生活也不容易,觉得过意不去,就回家舀了一碗米给余婶。麦粑蒸好后,我拿了两个才回了家。
从那以后,每年交公粮时,母亲就一半交钱一半交麦子,剩余的麦子就做成麦粑给我吃。母亲做的麦粑又松又软,总让人吃了还想吃,我也没有去余嫂家吃麦粑了。
自从参加工作后,我再也没有吃过用新鲜麦面做的麦粑了,对麦粑的记忆也逐渐有些淡忘。如今又闻到了麦香,吃到了童年记忆中的麦粑,真是感慨万千啊。 (桂文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