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黄勇
41岁的苗卫芳在研究生毕业4年后,由于就业无门,不得不选择回到老家,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生活。咋一看这条新闻,多少让人有些匪夷所思。这社会是怎么了?难道我国真的到了人才泛滥,可以将堂堂的研究生去从事科技含量低的简单的农业生产操作了吗?
但是细细想想,其实则不然。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我国已经步入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国行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实施人才兴国、科技强国的战略仍任重道远。
虽然我国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全部分配制度,到如今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等由用人单位选才用人的转变,但是类似苗卫芳的现象毕竟是个例或少数,这不足以证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冷淡,相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当前,我国的多项政策,各行各业都加大了对人才的选拨使用力度,这充分说明,国家建设需要技术人才,需要高学历的知识分子。
而造成苗卫芳现象的出现,我想主要有几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全球经济仍处低谷,就业形势仍不乐观。当前,我国很多行业仍未能从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产能过剩、需求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费用的增长,造成企业经营困难。于是减员增效、开源节流就成了当前有效应对经济寒冬的有效方式,连现有的员工薪水待遇都已经成为沉重负担,那么也就不可能再考虑招收新人。
二是用人单位轻学历、重能力的现象普遍。我所在的铁路单位,近年来,由于铁路新建线路的增加,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的接收力度,从而应对日益扩大的工作任务量。而从具体招收入单位的人员中,高职技术人才是主力,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甚少。领导多次表示,高职生群体是企业青睐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擅长动手能力,能通过短期的岗前培训便能发挥现场作业主力军作用的。再者,学历偏高的毕业生,对于自身就业前景期望值较高,对于薪水和职业发展要求高,存在反复跳槽的可能。所以相比之下,注重实用型人才,便成为了用人单位的首选,这也就导致高学历毕业生遭到冷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冷门专业就业难度加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业间的优劣逐渐显现。根据目前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状况来看,通讯、计算机、软件开发等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抢手,而一些冷门专业毕业生却少有人问津。像苗卫芳所学的历史专业,就业范围只能局限于历史研究、从政或者教育等相关行业领域,而与一些热门专业理工科毕业生相比,明显处于劣势,这也就造成了苗卫芳就业一再坎坷现实。
四是毕业生不能有效调整状态,适应社会需求。专业固然重要,但是毕竟高校更多的是发挥培养学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再学习能力的作用。即便专业方面没有优势,但是如果苗卫芳能及时调整状态,抛弃杂念,虚心地进行再学习,通过在用人单位的一段时间的磨砺,我想他同样能有所收获。我的一个朋友,如今已经是在铁路局重要部门的负责人,但是他当初选择就业时,大学4年所学专业与当前的工作相差甚远。他能成功的重要一点,就是放下身架,虚心地从零开始,边学边做,直至得到领导的认可。所以毕业生自身如果不具备就业优势,那么就踏踏实实从底层干起,积极充电,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