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走出“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误区
41岁的苗卫芳是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当年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河北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他经历多次坎坎坷坷的就业经历后,又无奈地回到了农村,老父也因此生气服毒(后经抢救生还),一些村民也把他当成“读书无用”的教材。
看罢苗卫芳的遭遇和窘境,我想了很多。首先是同情。因为,自儿子去年考上大学后,我对大学生就业的新闻就格外关心关注。儿子去年高考考得还算不错,考上了属于“985工程”的名牌大学。他的志向是读完本科后考研,我也是全力支持,希望他学业有成,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所以,每当看到诸如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清华大学生养猪之类的“负面新闻”,都让我感到十分的惋惜和同情,同时,在心里默默祈祷,将来别让这种倒霉事落到我儿子头上。
其次是清醒,走出“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误区。莫把“知识改变命运”理解成“文凭改变命运”。苗卫芳实际上犯了一个许多大学生都常犯的“文凭改变命运”的错误,以为一张硕士研究生文凭就能畅走天下。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但是,有了知识只能是有了改变命运的先决条件,具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对于现实来说,大学生研究生实际上只能算是一种高素质的劳动力。有了这个素质才能作为一种人才的先决条件,而要成为人才,成为社会精英,还需要大学生研究生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不管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计划经济时代那种一出校门,凭一张文凭就端“铁饭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还了。所以,我对儿子总是千嘱咐万叮咛,在大学里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以为考上了名牌大学就了不起,就是考上硕士、博士也不能目空一切,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你不可能在大学里呆一辈子,终究要走向社会。社会也是一所大学,毕业后还要在社会大学里磨练自己,把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把自己融入社会,社会才会重视你,别人才会认可你。对苗卫芳来说,并不是机会没有青睐他,更不是他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而是一次次机会,甚至是很好的机会都因为他的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而失去了,溜走了。
认为自己学历高志气大,不愿意踏踏实实的从基础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前几天,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高学历人才短缺并存的现状,我们县——山东省高青县专门举办了选派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部分骨干企业供需见面会,县里还专门出台政策,对愿到企业工作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县财政给予每月500元的补助工资。笔者所在的山东流云纺织有限公司是县属企业之一,提供了文秘、财务、生产管理等9个岗位,实习期工资不低于1500元。笔者是公司招聘组成员之一。(文后是笔者在现场拍的照片)以笔者之见,加上企业发的和县里补的,一进去每月工资就在2000元以上,在我们当地不算低了。而且企业高学历人才少,进去后发展机会多。但就是这么优惠的条件,报名者却寥寥无几。笔者在现场了解到,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家闲着已好几年了,就是不愿进企业,还在一厢情愿地做着“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的梦,屡屡碰壁而痴心不改,我想其以后的结局可能与苗卫芳差不多。
三是失意莫失志。苗卫芳及其父母和村民要改变研究生就该是“高官得做骏马任骑”的观念,不能认为回乡当农民就是没出息,这么些年的书就白念了,特别是苗卫芳不能因此而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他的境遇和“知识改变命运”扯不上关系。“读书无用”的思想更不能有。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不是绝对的,但是没有知识不能改变命运却是肯定的。希望苗卫芳放下“架子”,振作起来。今后的路还很长,成功的路也不止一条。即便是真选择种地,也不要觉得抬不起头来。种地怎么了,种地也不低人一等啊。靠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诚实劳动谋生,是光荣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把地种好了,一样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艺术家,同样也离不开农民、屠夫、鞋匠,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在平凡中发挥才华,创造不平凡。我想经过一番脚踏实地的工作和艰苦的奋斗,他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选择“沉沦”的必是缺乏斗志和长远规划且本身素养就不高的人,但凡具备能力与素质且拥有一颗向上之心的人,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对于寒窗苦读就业不理想而无奈地自寻出路的大学生,我们给予的不应是惊讶之余的轻视和嘲讽,而应该是钦佩之余的平视和反思。当大学生就业不再是政府忧心的重大民生问题,当“研究生种地”不再成为媒体聚焦的新闻中心,那么,我们的社会就真的进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