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05|回复: 4

[话题探讨] “研究生回家种地”折射文凭迷信

发表于 2012-10-26 09:19: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研究生回家种地”折射文凭迷信

                            王付强

细品研究生苗卫芳的求学之路,不难发现他上下求索的初衷是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出于对公办老师等“铁饭碗”的向往,这位高中二年级就缀学的农村孩子,靠着惊人的毅力先后取得了自考专科学历和自考本科学历,并成功获得河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可是,事实却给了苗卫芳当头一捧。烫金的研究生学历证书却没有给苗卫芳带来一份满意的工作,虽经多方求职却始终不能如愿,最终只能无奈回家种地。

当初,苗卫芳肯定以为,取得研究生文凭就证明他已经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本应受到各方重用,必将拥有大展才华的人生舞台。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错了,错在对文凭的盲目迷信,错在把文凭等同于知识和才能,错在把文凭当作了改变命运的工具。

迷信文凭让苗卫芳在求学之路上迷失了方向。苗卫芳的梦想是文学创作,但是他在报考研究生时却没有遵从内心的召唤,而是选择了现代史这个冷门专业。不难猜想,这其中的原因恐怕不是因为他热爱这个专业,也不是他决心在这个领域生根发芽,而是他想尽可能地增加被录取的可能性。出于对研究生文凭的迷信,苗卫芳自信只要能考上研究生,就等同于拿到了通往成功彼岸的金钥匙。出于对研究生文凭的迷信,苗卫芳自信只要能顺利毕业,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所以,苗卫芳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并没有把心思放在专业学习上。虽然利用业余时间写出长达了30万字的长篇小说《二月兰》,却未曾在所学专业上有所建树。苗卫芳学而不精,在就业的双向选择中失去了竞争力:未能被河北大学留校任教;应聘中学老师因为形象不佳和口才不好而被淘汰;从事宣传工作眼高手低经常挨领导批评只能辞职。

    迷信文凭让国内高等教育忽略了教育的本质。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纷纷扩招研究生和博士生,不管条件是否具备,都竞相自我定位为研究型院校。据统计,去年北大、中科大、清华等10所高校的研究生毕业人数竟然都超过了本科生毕业人数。由于师资力量紧张,国内高校有15.7%的研究生导师同时指导10名以上的研究生以上有的导师。而在美国高校,每个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一般为2到3人。正是对文凭的迷信,让国内高等教育着迷于培养研究生、博士生,一味增加高学历文凭学生的数量,却忽视了教育质量,更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他们学无所长、学无所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甚至不及本科生,更低于专科生就业率近8个百分点。说到这儿,苗卫芳研究生毕业后求职遇冷就不令人意外了。近代史专业的研究生,如果不能留在高校任教或者从事历史考证与研究,真的想像不出他还有什么用武之地。

迷信文凭让我们忘记和思考和甄别。苗卫芳无奈回家种地的遭遇一经报道,为他打抱不平的人不在少数,很多网民更是纷纷留言:一个堂堂研究生回家种地,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网民之所以称苗卫芳为人才,依据就是他手中的一张研究生文凭。把研究生与人才之间划上等号,只能说明我们对文凭的盲目迷信,而忘记了问一问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才。何谓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出了具体界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对照标准,目前的苗卫芳只是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却不能创造性地进行劳动,更没有对社会作出过贡献。所以,目前的苗卫芳还不能称之为人才。

    奉劝苗卫芳放弃对文凭的迷信,放下研究生的架子,扑下知识分子的身子,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工作做起,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早日找到人生的正确座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0:38:19 | 查看全部

Re:[话题讨论]“研究生回家种地”折射文凭迷信

文凭是符号,生活和现实要靠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0:40:36 | 查看全部
放弃对文凭的迷信,放下研究生的架子,扑下知识分子的身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2:13:01 | 查看全部
能力是实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7:19:05 | 查看全部
老师,我们是企业事评啊,分析的角度立场有点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