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蒲永燕
作为一个公路人,当每一条公路不断伸展拓宽的时候,我的内心就无比的振奋,因为这是公路人用道路延伸的梦想。大路无言,记载着我们成长的历程,记录着公路人在改革大浪潮中的巨大变化。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我欣喜之下,伏案凝思,回首参加工作十五年来的公路人生涯,细细品味公路的种种变化。
记得刚到公路段上班没几天就听有人说以前养路工的地位很低,让人看不起。还有人这样形容养路工:“远看是拾粪的,近看是要饭的,跟前一看原来是养路的。”当时,我听到这样的话,有点疑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么会把养路工说成是拾粪要饭的呢?后来听段上一位退休的老大妈说:“那时风里去、雨里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上路就只管挑最破旧的衣服穿,一群土的掉渣、衣衫褴褛的养路工在马路上挥舞着铁锨,不像拾粪要饭的像什么?”于是我有点明白了。“九十年代,国家给养路工统一发了橘红色的标志服。段上发完衣服的第二天,大家统一都穿上了新工装,只见整齐的一片橘红色,原来邋里邋遢的养路工不见了,变成了队伍整齐、着装统一的国家正式职工。就凭这统一的着装就让我们突然抖足了精神,再也没人说我们像拾粪要饭的了。”大妈笑呵呵地说道。
公路养护工作是以路为业,以道班为家。以前这个“家”大部分是在戈壁滩上,前不着村,后不靠店,孤零零的。相当一部分职工都住过帐篷、地窝子或者土坯房,若遇下雨,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这些站班远离人群和城镇,日常所需的油盐米菜都要步行到很远的集镇和村落去买,没有电灯,吃水用人挑,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白天看汽车,晚上看星星,一盏油灯到天明”的生活。当我酒泉公路陈列馆看到一些反映过去养路工工作生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时,不禁鼻头发酸。与现实生活相比,那显得遥远甚至虚幻,但的的确确是真的,那是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老一辈养路工人工作生活最真切的印记。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各级公路部门不断转变观念,工作中心下移,加大投资力度改善站班生活条件。现在站班基本为砖瓦房或小楼房,里面有办公室和公寓化的宿舍。办公室内桌椅、沙发、资料柜、电脑、安全设施一应俱全,食堂也配备了厨具、冰柜、消毒柜等。走进职工宿舍,干净整洁,床铺崭新,大彩电清清楚楚没有一丝雪花,淋浴室犹如宾馆一般。许多养路职工都说自己住上了“标间”,冷热不愁、洗澡不愁,工作后可以舒服洗澡,然后吃上可口的饭菜,最后再踏踏实实睡个安稳觉。此外,职工们也有了专门的学习阅览室和活动室。如今电脑、电视、娱乐充盈着养路工的生活,使养路工在休息时间真正有了听头、有了看头、有了玩头。
近几年,公路段职工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搬进了装修一新的楼房。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宽敞明亮,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样样齐全;电视、电脑、电冰箱等现代化家用电器比比皆是,部分养路工还有了私家车。一直以来,住房问题都是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为解决养路工的住房难题,这些年公路部门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先后在城区实行集资建房。我所在的瓜州公路管理段也先后修建了4栋楼房,我听说一位退休养路工大叔在刚搬进楼房时,摸摸瓷砖、看看地板、按按水管,盯着坐式马桶看了半天,才说了一句话:“乖乖,这么干净,我怎么忍心方便啊!”现在许多职工想起以前的旧居都觉得寒酸,无不感谢党的政策好、改革开放好。
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养护的技术含量和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以前,养路工的工作可以用“苦、脏、累“三个字来概括,尤其是在每年的油路修补期间,无论是烧油、洒布,还是摊铺,都要有养路工人完成,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成了养路工挥之不去的烦恼。现在摊铺机、拌和楼、装载机、振动压路机、综合养护车等现代化机械设备使繁重的手工体力劳动转变成为机械化养护,养护质量大大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相对减轻不说,更是有力的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保证了职工的健康、安全。段上的赵秀萍大姐做了20年养路工,终于过上了盼望中的好日子。她常说,以前,她们没有大巴车,总是坐着翻斗车上下班。在路上休息吃饭的时候连个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就坐在戈壁滩上,就着风沙。她的父亲也是一名养路工,但工作的环境比赵大姐这一辈更艰苦。当时坐着小四轮拖拉机,车子走的土路,颠簸得厉害,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坐的人心惊胆战。如今再也看不到那又吵又慢又危险的小四轮拖拉机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新时代的金龙巴士。这不仅解决了养路工人上下班的交通问题,而且为工人们在大漠戈壁上施工作业、休息、吃饭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地方,小四轮拖拉机、翻斗车已经成为了历史。
可喜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看着我们的今天,日新月异,养路工人们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养路工人,我情不自禁地为祖国喝彩!我相信,党的十八大将会为公路养路人带来更多的希望,我们今后的道路也会更加宽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