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60|回复: 12

[话题探讨] “研究生毕业无奈又回家种地,其父服毒欲自杀”拷问四宗罪

发表于 2012-10-26 16:49: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网上热议的《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 老父气绝服毒》视频及文字,让河北保定阜平柳树沟村41岁的苗卫芳成为“新闻人物”。这位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的硕士研究生,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整个山村的骄傲,后却由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无奈回家务农,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他是“读书无用”的注脚,还是“折戟英雄”的再现;是个人性格的悲剧,还是公平缺失的牺牲品?笔者认为,整个事件直接或间接拷问了苗卫芳的性格弱点、我国国民教育体制、就业机制和社会认同度。

                第一宗罪:有梦想无担当,连累亲人

         排除后续诸多媒体爆料的苗卫芳“自我炒作”之嫌。笔者对苗卫芳坚持自学的精神很钦佩,对他孜孜不倦的追梦写作很激赏,笔者身边不乏自考青年,也不乏高学历的自学者,知道其中的艰苦不易。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要说苗父的自杀,问题首先出在苗卫芳身上。

        事实上,苗卫芳在保定东方双语学校工作过,但上班十来天就辞职了。也有他曾工作过的学校主动联系他去教书,但因为纠结300元的工资差价而告吹。一句话,他并不是找不到工作,也并不是没有单位用他,而在于他定位不明,挑三拣四。

        苗再三强调“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梦,我的梦就是创作文学。”为了梦想,他必须找一个收入稳定、环境适合他实现文学梦想的工作,也就是找一个既有闲,又有钱的“铁饭碗”。这样的饭碗只能通过当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获得,但现实,苗的年龄错过了国考的机会。   

        拥有创作文学的“梦想”没错,矢志追梦也没错。可年龄已超过40岁的苗卫芳家里一贫如洗,父母双亲有病,家里唯一的冰箱还是借钱购买,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冷冻母亲的药物。多么期待他来改善贫困状况,撑起这个已经不幸的家庭。对于他来说,毕业后第一要务应该尽孝,先找个“活儿”养家糊口,承担起一个孩子,一个男人应尽的家庭责任。
   
       而苗卫芳没有如此选择。可见,苗卫芳个人意识太强烈、自私,是个有梦想无担当、不顾及父母感受,不考虑家庭责任的人。

                  
                          第二宗罪:高学历=高职,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迷信

        尽管现在的教育理念都在宣扬“学历不等于能力”、“高学历不等于高职、高薪”、“智商不等于情商”等说辞,但“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论点在中国民众传统认知上,依然占有很大比例。尤其对于偏远农村的孩子们,要走出农村、跳出“农”坎,还得靠“知识”去做敲门砖。

        苗卫芳毕竟是硕士研究生毕业,而且还要长期的教学经历,就算资质平平,以他的文化水平、思维能力,足以应付一般的工作,不至于落魄到工作无着。这是他过于迷信“知识改变命运”、“高学历=高职、高薪的”传统认识。

        从苗卫芳个例上看,在当前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前提下,高校还配置大量的“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教育资源,可以说是教育体制的犯罪、教育资源的浪费。现实无法提供大量“对口”的工作岗位,想要在研究机构里找到专业化的工作,除非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和庞大的研究基金。解决饭碗问题和提高国民素质上,教育两难啊,两难的教育体制潜在加重了苗家的悲剧。

                                         第三宗罪:城乡壁垒,农民仍然“立足难”

        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现在我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的地位今非昔比。原来我们是农业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农民离不开土地,农民伯伯、农民兄弟是那个年代的文学词汇。在工业文明发展下,传统的村庄逐渐消失,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渐渐剥离。或主动、或被动,一些农民离开了土地,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而化肥、农药、种子以及各种各样的庄稼成本迅速上涨,农村俨然成了社会压力的泻洪池。

        尽管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脚步迅速,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壁垒和屏障依然存在。在拼爹、拼后台的社会现实中,官二代、富二代始终占据了大量就业优势。农二代苗卫芳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兜个圈子又回到了土地,无奈地画了个句号。

        在农村知识分子与城市工业文明、市民文化搏斗中,苗目前是个失败者,从这个失败的个例,不难解读农民在城市里依然难立足的现实。虽然他们是土命,他们也想自强自立,也想在春风里筑梦,可歧视偏见让他们栽在哪里都是难活。


                    第四宗罪:民间陋习,软刀子杀人不留痕

        抢救过来的苗风山事后对媒体说,自己寻短见,一方面是因为疾病缠身无钱医治,更是因为小儿子苗卫芳研究生毕业后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回村种地。从村里的骄傲变成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舆论”的压力让他想一死了之。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许多民间陋习也根深蒂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别人出类拔萃时羡慕嫉妒恨,别人混背时,跟着起哄落井下石的旁观变态心理,在市井乡间比比皆是。因为农村相对封闭,内外信息对流缓慢,这些失衡心态在乡村表现的更为突出。

     村民的传统心理认为:苗卫芳考上全日制研究生就意味着全家脱贫致富,意味着苗家历史重新改写,意味着苗家从此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海”,故而对其敬仰有加。但当其求职无着返乡务农,生活境况还不如自己时,村民的实用心态占了上风,说三道四、闲言碎语凝结成了“民间舆论”。脆弱的苗父肯定难以承受现实和误解的双重打击,选择了服毒。

         其实,每个人都有劳动权,术业有专攻,职业本无高低贵贱。苗卫芳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暂时回乡务农,虽有其无奈,但也是他权衡再三后的决定,这个任何人都无权干涉。目前,我国正处在各项社会制度完善期,面对这个多元、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应该有良好的心态和承受力,承认个人能力无法改变的某种社会秩序;我们的民众也应该多一份理解、宽容,多一份善意的关怀,那么苗卫芳和苗卫芳们的悲剧将会少一些,再少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6:54:02 | 查看全部
穆老师的事评条理清楚!论述有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7:08:44 | 查看全部
我觉得苗卫芳自有他的难处,自有他的追求,反而是他爸爸有很多问题,一是没有教育好儿子,二是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也不高,这些也是造成苗卫平目前状况的原因,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不全部赞成穆老师的观点,但是强烈支持穆老师的这篇文章,条理清楚,观点清晰、独到。元芳,你怎么看?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7:26:24 | 查看全部
他是“读书无用”的注脚,还是“折戟英雄”的再现;是个人性格的悲剧,还是公平缺失的牺牲品?此文作者首先为论证提供基调。

接下来,作者从苗卫芳的性格弱点、我国国民教育体制、就业机制和社会认同度四个方面继续探究、剖析导致整个事件直接或间接原因。并告诉当今年轻人该追求什么样的未来、该有如何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该如何看待研究生回家种地这一现实等等。

最后道出:每个人都有劳动权,术业有专攻,职业本无高低贵贱这一观点。此文可算是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层次清晰、思考、分析较为深刻的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7:36:36 | 查看全部
gao sho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7:36:43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8:02:43 | 查看全部
每个人都有劳动权,术业有专攻,职业本无高低贵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8:14:45 | 查看全部
真受罪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8:44:55 | 查看全部
好文章啊,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20:37:42 | 查看全部
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