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蒲永燕
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可是41岁的苗卫芳却因就业坎坷回到了农村,引发了老父亲的服毒和村民的误解,我认为,他在就业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理解误区,难道他回农村务农就不能自食其力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吗?
对于中国人来说,能够取得高文凭、高学历的确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自古就有“苦读十年寒窗,一朝金榜题名,便是功成名就”的观念。他当年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河北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或许他把这份学历当成了一种用来就业的“通行证”,自以为有了高学历就可以横行无阻地就业了。由于他自己错误的做法,误导了他父亲、乡亲们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看法。
知识就是生产力。对于苗卫芳来说,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他的就业就会顺利很多,虽然他学的是史学,但是只要他肯变通,他所学的知识一定会为他带来无穷的财富。
研究生回家种地怎么了?就看怎么个种法!只要肯动脑经,一样可以发挥知识的优势,现在大学生毕业后返乡的也很多,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回到家乡,开辟新的种植道路,还有很多大学生村官带领乡亲们走向致富之路,他们的知识、学历在这里得到了运用,而他们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我单位来说,分配来的很多本科生和只有初中学历的职工一样,参加了公路养护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吃住在工地,他们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搞一些技术创新,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助推了公路养护事业的发展,他们其乐融融是因为他们有着正确的就业观。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年轻人应该不断地取得更高的学历,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种依赖和保险,更不能把它视为就业的“通行证”,在就业的问题上应该更加理性和豁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