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学历不等于高薪高职的通行证
近日,看了41岁的苗卫芳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这个曾经让他所在的乡村为之骄傲的研究生,历经坎坷的就业经历后,又无奈地回到了农村, “读书真的无用吗?”消息一出不能不让当下热极一时的考研热降降温,高学历未必就是一本就业的绿色通行证,更需要你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想造成这一怪象,更有其一定的必然原因:
就业观的束缚。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当的缺乏,可以说是,高学历人才供不应求,加上计划体制下的就业分配机制,使很多高校的毕业生成为了很多岗位上的领军人物,这就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形成了,高学历就会有高职高薪岗位的一个传统观念。
教育体制的必然。随着我国近几年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也在由硬性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形,但这个转形,究竟走了多远,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才能真正与当前的社会需求接轨,恐怕还没有谁能给个准确定论。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民办高校的兴起,打破了以往大学就读的独木桥所限,学校在德育教育为本中,引入了经济机制,但在教育本身却没能很好的与市场需求接轨,学与用不同步,定向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接,导致一方面是高校毕业就业难,难就业,另一方面,是部分岗位人才的缺失,这也使得很多人再次挤入考研的行列,以考研来缓冲推迟就业,同时,也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学业的认识误区。以往在国人的眼里,上大学,毕业后就是应该留到城市里工作的传统观念在很多世俗人的眼里是根深蒂固的。但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厘,是民以食为天的,早在我们国家拨乱反正时,就提出了建设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更是需要农业的科技人才,也正是因为有了农业科技的投入,我们才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现在我们通过媒体也不难看到许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扎根,搞科研,而最终做出一番事业。
综述于此,笔者认为,高学历不等于高薪高职和高才能。也许苗卫芳是个例,但是他却在为我们当下的教育体制改革敲响警钟。
一是我们的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在当前,随着我国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面对就业难的现状,我们的高校要从人才培养体制中走出来,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开设什么专业。不能盲目的以自我为中心,扩招创收,而最终把大学生的就业推给社会,让政府伤脑筋,更伤了毕业生和他们家长的心。
二是我们的高校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在理论教授的过程中,多引导他们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并结合本专业,提升实践操作技能,这样会减少他们在步入社会过程中的磨合期,更会增加他们的就业机率。
三是我们的社会要给大学生就业一个宽容的环境。从高校角度来说,在传授给大学生们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向他们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能众人都只走一根独木桥,毕竟一些高薪高职岗位是有限度的。当代的大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念,现今,很多并没有上过几天学,读过几年书的人,往往通过自己的努力钻研,而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成功,有解决企业等重大科技问题的,这都说明高校就读并不是他们就业的绿色通行证,而只是他们受教育程度的证明。我们的社会更应该让我们的大学生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可以出状元,并多给一些他们择业就业的空间,让他们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施展他们学到的才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