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41岁的苗卫芳是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当年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河北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他经历多次坎坎坷坷的就业经历后,又无奈地回到了农村,老父也因此生气服毒(后经抢救生还),一些村民也把他当成“读书无用”的教材。
        高二辍学,通过自学考上全日制研究生,苗卫芳确实有过人的学习能力,出身贫寒之家,苗卫芳不缺努力和拼搏的精神,能考上研究生并写出一本小说,也说明了苗卫芳的才气,按道理他应该成功,他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苗卫芳却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未来,以至于因为万般无奈之下回家务农。苗卫芳为什么没有未来?因为他缺乏一种务实的态度。
       首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认识。苗卫芳是2008年考上研究生的,也就是说是在1999年开始高考扩招之后的第十个年头,虽然研究生依然很走俏,但就业形势已经大不如以前,而且苗卫芳在和其他研究生比较也没多大优势,他的年龄偏大,而且他学的中国现代史专业就业本身社会需求量就少,所以,先就业再择业才是苗卫芳最好的选择,但苗卫芳偏偏没有这种务实的态度,他执拗,孤傲,孤注一掷,以至于他始终找不到出路。
        其次个性太强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人是群体性动物,个人能力再强,也必须要融入生活,要让自己的个性适应集体生活的规则,而不是任由个性肆意扩张无视集体生活的规则,苗卫芳不是没有机会,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苗卫芳并非完全没有就业机会,第一次是保定东方双语学校宣传科的工作,他学的中国现代史专业,负责校报编辑和领导讲话写作可谓之人尽其才,可是他却因为校领导骂人没有合适写作环境而辞职。还有一次就是灵寿县驾疃中学的工作,可是他因为没有比目标中的2800元工资少了300而放弃,如此荒唐的辞职理由告诉表明,苗卫芳不适合机关生存,他太短视,也缺乏一种敬业精神,更没有一种轻重缓急的概念,写作是爱好,而收敛个性适应集体生活才是生活的基础。
        第三人生定位过高缺乏务实的态度。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怎样的道路才算是成功的道路,笔者认为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成功的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将时间浪费在频繁的选择和犹豫不决之中,不如就近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以苗卫芳的专业,当老师或许就是最好选择,可是他却一直梦想一种无人打扰,养尊处优的生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公务员,也不可能完全不被人打扰,完全不受他人约束。苗卫芳的失败就在于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不存在的理想模式,以至于他处处碰壁。
        苗卫芳犹如那个在大海边拾贝壳的孩子,他总想找到自己心目中最美的贝壳,以至于他不断忽视身边一个个已经几近完美的贝壳,而当其他孩子都满载而归的时候,他还是空空如也满腹惆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