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研究生回家种田凸显用人制度的弊病
41岁的苗卫芳是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当年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河北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他经历多次坎坎坷坷的就业经历后,又无奈地回到了农村,老父也因此生气服毒,一些村民也把他当成“读书无用”的教材。
如果将苗卫芳的人生以研究生毕业为一个临界点,划为两个部分的话。那么他从因家贫辍学,到通过自学考试,先后拿下自考专科学历、本科学历,再到于2008年考上河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这前半部分无疑就是一部鼓舞人心、激励士气的励志剧;而毕业后他没有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无奈之下只好回家种田,其父亲也因此生气服毒,则更像是一场悲剧。这和电视、报刊、媒体上的励志剧有所不同的是,这并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
对于这个事例进行分析,自然离不开当下大中院校本科生、研究生连年扩招以及生产模式粗糙导致高端人才需求不旺盛的社会背景,现如今文凭贬值是不争的事实。另外,苗卫芳自身也存在知识分子特有的迂腐,不会社会交际,情商不够,书生气太重等缺点;但从其高二辍学后,通过边工作边自学,到考上河北大学研究生,写了三十万字的小说的事实来看,他身上也体现出刻苦学习、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以及也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文字功底,按理说他所期待的-----一个稳定的工作(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要求要为人圆滑、精于世故、善于交际,比如科研机构、普通文员、图书馆管理员等职务),从现阶段国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层面来看,这实在不能说是一个很奢侈的目标愿景。
换个角度去看,这恐怕还是因为他毕业时年龄已经40岁有关。假想一下,如果他今年25岁,又拿着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文凭,那么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还会有现在如此艰难吗?这其实和许多只招男不招女、只招本地人不招外地人、只招身材高的不招身材矮的一样,也是一种就业歧视-----年龄歧视。在我们身边的各种招聘会上,总是能看到用人单位在招聘通告上写着“35岁以下”的要求,超过这个年龄,就不予以录用。这当然和我国人口众多,增长速度快的国情有着一定关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劳动人口一直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饱和状态,而又由于年轻劳动力具有体力充沛、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观念新的优势,所以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就有意无意向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特别是许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更是将35岁作为一个硬条框,不管是招聘还是工作调动、提拔、晋级、职称考评,只要是年龄超过了35岁这个坎,那么哪怕是表现得再合格、再优秀,也一样难以获得录取或是提升的机会。这就导致许多像苗卫芳这样的大龄求职者或工作者,要不就面临着求职无门,要不就面临着提拔无望的尴尬局面,这些都让他们原本就曲折的职场路变得更加坎坷。
《宪法》规定,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都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有所差别,其中包括劳动就业权。但是,由于现有的法律对就业歧视的法律裁决和惩罚的规定存在缺陷和漏洞,而劳动执法部门执法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不高,从而导致当下就业歧视现象层出不穷。苗卫芳研究生毕业后,却因年龄大的原因和许多心仪的工作失之交臂,其父也因此服毒自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真心希望这件事情在引起媒体关注和同情的同时,也能唤起民众对就业歧视问题的探讨和反思,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快就业歧视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让每个公民享有的劳动权、就业权不再因年龄、户口、性别、身高、家庭出身等不同而有所差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