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一本书上读到,因为满人入关,清朝下了“剃头令”,强迫汉人剃头,才兴起了剃头这个行业,在清代以前,汉人是从来不剃头理发的。
我对这种说法产生怀疑,于是又读了一些古书,查了不少资料,才明白,剃头和理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清代之前不剃头,但不等于不理发。
理发与美容从远古就产生了,传说伏羲就“椎髻”,不再散发。《诗经·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沐”,意思是说:我的头发卷曲蓬松了,要回去“沐栉”,沐栉,就是洗发、梳发。古时,汉人不剃头,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随便将头发剪掉、剃掉,谓之大逆。
但不剃头,这头发还是要经常整理、梳洗。古人“挽发为髻”,《颜氏家训·勉学》说:贵族子弟,“无不熏衣栉发”。男孩到了成年,都要举行“加冠之礼”,要“束发为冠”,苦读圣贤之书,成为“弱冠少年,学门子弟”了。到了宋代,官家和民间皆有“栉工”,“栉工”即“理发匠”。南宋时,杭州有“净发社”五百多家,还组织了“净发行”,理发业是一个很大的行业。
清兵入关后,顺治皇帝下了“剃头令”,将汉人“束发为髻”改为“剃发为辫”,“去掉四周,留守中原”,除头中央留一块头发用来扎辫子外,其余四周的头发要剃得干干净净,这才遭到汉人的反抗,认为是对汉人人格的侮辱,于是就誓死捍卫自己的发髻,坚决不留那根丑死了的“狗尾巴”,当时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说,在扬州、江阴等地杀了不少汉人,汉人的头发与发式,也曾经过“血雨腥风”的考验。
有了“剃头令”,这才有了遍及城乡的“剃头挑子”。开始,“剃头”由八旗军人担当,一手拿“剃刀”,一手拿“屠刀”,“不剃头就杀头”。
民间的剃头匠大多挑一副担子,一头是火盆,上面放着脸盆、火罐,盆上方挂一面镜子;另一头是带小抽屉的长方凳,小抽屉内放着剃头刀、剪刀、木梳、毛巾、围巾等工具,抽屉下面放有一个小水桶盛水。故有“剃头挑子一头热”俗语。
剃头匠有一套自己的行话,剃光头叫“木龙”,理西发叫“西草”,剃平头叫“平草”,洗头叫“盖盆子”,围布叫“大栏”,毛巾叫“小栏”,掏耳朵叫“捣仙洞”,捶背叫“摸虎腰”。剃头匠最喜剃“新郎头”和“满月头”,因为剃这两种头,不但有红包、红蛋,还有喜酒吃。
理发业奉“罗祖”为“祖师”。据说雍正皇帝头上害“癞疮”,这头无人敢剃,为此,杀了不少“剃头匠”,一天,来了一位不怕杀头的道长,给皇帝剃完头,还用中草药治好了皇帝的“癞疮”,于是龙颜大悦,封道长为“剃发师祖”,赐给了“半幅銮驾”,并写了一副对联:“做天下头等大事,用世间顶上功夫”,这就是罗真人,后人称“罗祖”。
“剃头匠”原先只管剃头,后来又发展到掏耳、修面、按摩、捶背、揉捏、治落枕、脱臼、崴脚等小毛小病,有的还会针灸、推拿。
如今,虽然理发厅、发廊、发屋等比比皆是,但在偏僻乡村,有时仍可见到剃头匠的身影。
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