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皇帝头生疮 道士发明剃头工具 匠人揽生意 不靠吆喝鸣“唤头” ———
清初朝代更迭,一统天下先从头上变起,明时的束发戴冠,被强制性改为剃头、梳辫子,剃头行业也由此而生。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这个行当的祖师爷,这里就有个民间小故事。
传说有一年雍正皇帝头上生疮,每天梳辫子时很难受,一连杀了几个剃头太监。罗道士很同情这些太监,就发明了一套工具和一套按摩手法,并传授给宫里的太监,这样雍正皇帝梳头时就不难受了,头疮也好了。雍正一高兴,封罗道士为“恬淡守一真人”。所以罗道士就成了这一行的祖师爷,剃头匠称他为“罗祖”。
中国有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又是因何而起的呢?
剃头挑子的一头是一个高圆笼,圆笼中放火盆,上面有一个深底小铜盆,供焐水洗头刮胡子用。圆笼旁边立有一根旗杆,当初是挂清帝剃发梳辫的圣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后来改为挂毛巾、磨刀布之用。另一头是一个约一尺半高、长方形四支八岔的柜凳,有抽屉三层,可分别存放钱、剃头刀具和木炭等物,剃头时顾客就坐在凳上。因前头圆笼有火盆,故民间有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另外,整个挑子都漆成红色。
还有一件东西是剃头挑子必备的,即由一钳形钢片和铁棍组成的“唤头”,剃头匠通过鸣“唤头”发出的“当啷——”声来招揽生意,而不是像一些买卖那样靠吆喝。
剃头匠,最基本的技术是剃头、梳头编发辫和刮脸。此外,还要掌握一些相关的必要技术,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发、修整胡须和头、面、颈肩部的按摩,民间称“放睡”。严格地说,剃一次头,并非只是修整一下发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项的全套服务,也可以做什么活儿给什么钱。
另外,还有给商号或作坊定期做包月活儿的剃头匠,他们不挑挑子,只夹个工具包来去,是剃头行当中最赚钱的人。
罗公塔,雍正年间,一名姓罗的道士,发明了剃头工具和一套按摩手法。剃头匠把他当做这一行的祖师爷,称他为“罗祖”。此塔即为剃头挑子祖师爷的墓,位于白云观。
京津俗语“剃头的”,就是专指旧时利用剃发刀从事理发行业的人们。因经营方式和规模不同,剃头的可分为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摆摊设点的“剃头棚子”和在市井设有门面的“剃头铺”。前二者都使用同一种由清初入关实行剃法令时留下的“剃头挑子”。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法制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