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75|回复: 8

夏老师讲课内容

发表于 2008-7-12 22:08:0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夏老师讲课内容

         班组长走进新时代!宗旨:就是想宣传改革开放30年,通过写企业兵头将尾这个小角色,来表现企业管理、员工素质的大变化。全方位地展现企业基层管理人才的崛起,并从中引人思考当今企业基层管理、班组长队伍建设、班组团队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报道已结束,但是问题也很多。按理说,对常来平台的诸位朋友来说,这个主题应该是可以驾驭甚至是轻车熟路的。因为生活在企业里的我们,谁也不会和平台的小徐、小秦等没去过企业的人一样,不熟悉班组生活,不懂得班组长在企业是做什么的。然而,大家拿出的一系列主题稿件却让我感觉到,写身边事、写熟悉的事,大家“熟路”却未必“轻车”,落笔基层却难走出,很少稿件能够做到以小见大,恰好地表现出主题。大家普遍表现出的毛病是,文字不能和思考并驾齐驱,文字先行而思考后滞,甚至最后让文字沿着写作习惯顺流而下,走入自己熟悉的写作套路而非主题。
     其具体在稿件中的表现便是:司空见惯的稿件多,想当然的稿件多,例行公事的稿件多,人云亦云的稿件多。这种现象概括为一点就是:大家都去再现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却忘了为何要去写这些人和事,丢了主题,丢了方向。从稿件上看就是提炼主题的能力差!稿件产生的结果就是:写小却不能以小见大,写俗却不能脱俗。所以这三期稿件的文字修改量很大,无论摄影稿还是文字稿,几乎所有的修改都是帮稿件提炼主题,这的确让我感到有些疲惫。强烈地感觉到很有必要与大家一起梳理并强化下有关新闻主题的提炼。
     大家都知道稿件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稿件必须要有灵魂,也就是要有主题。主题是什么?主题就是我们的稿件在记录人和事件、反映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的具体内容而表达出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有不同的称谓。在言论稿中,主题叫“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一般消息或者通讯、特写中,主题叫“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一般来说,新闻稿件的主题必须鲜明,可以在标题或行文中把主题开宗明义地点出来,让读者立即把握题旨。如果说写稿这个行当还有专业和业余之分的话,那么,我想其重要区别之一,就是专业写稿者会提炼主题,会根据所掌握的素材举一反三;而业余作者则不会,他们往往是再现所知人和事,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就事论事。或者被淹没在素材中茫然不知写什么。因此,要想让自己成为职业写稿人,那么,首先就应该从学会提炼主题做起。
     说起主题提炼,不管其过程难易,我想请大家写稿前记住一句话,即:意在笔先!!而且希望大家在写稿之前,能够反复背诵几遍这句话,以提醒自己强化主题意识。这是因为,这句话凝结了主题提炼的全过程。重要的是提醒作者在下笔之前先明确写作意图,确定写作主旨。而这种“意”,是作者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是采写具体的人物、事件中触发的。在构思和行文过程中又不断地根据写作意图对素材进行概括、取舍,以主题统帅材料,组织安排结构,选择适当的表现方法。
     那么,主题如何在自己掌握的一大堆材料中脱颖而出呢?这里,大家要先知道主题与素材的关系。主题,解决的是文章“言之有理”的问题,也就是我们通过事件想说明的观点;而材料,则是解决文章“言之有据(物)”的问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材料的统帅;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主题的支柱。没有主题,材料就是一盘散沙;没有材料,主题就无所依凭,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这些意思,原本许多有关新闻写作的书里都有,我实在不想和大家重复这些,可今天看来,还是有重复的必要。 忘了王夫之是在哪本书里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他强调:一篇文章从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到语言的运用,标题的拟制,都要服从于和有利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一篇文章应围绕一个中心去写。一文一意,不要多中心;言必及义,不要大而空;片言居要,不要远离题。而这主题的提炼,要通过对素材的深刻挖掘,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或现有的答案上,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也就是古人说的:“开璞见玉”。
    重复一遍: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主题提炼就是对初步形成的主题进行加工完善,开掘深化,以期提取“最佳主题”的过程。
      第一,,写人物,要理解人物的个性,尤其要剖析其内心世界。
        第二,叙事要理解事的意义,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等。
      第三,写景要理解景的情意作用,即借景抒情、情由景起、景因情异、情景交融等。
      第四,状物要理解物的特征,要把物的特征和人的特征沟通起来,即“托物言志”或叫做“以物称意”。
      第五,抒情要理解情的缘由,以及曲折、波动、发展、变化等状况。第六,说理要理解理的关键,从逻辑联系方面开掘。 总之,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一挥而就”。
      比如,班组长走进新时代这个主题,就要突出表现出班组长的时代之变,从班组长身上反映出企业改革发展的历史轨迹,从而体现企业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那么,要想突出这个主题,首先,作者应该有较强的概括能力,把握整体事件的能力,比如丁于兵的两篇稿件,从新闻综述的角度,落笔于班组,写出了班组长的时代变化;其次,要有较强的新闻观察、捕捉能力,善于从今昔对比中,捕捉出今昔班组长身上的不同。比如张敏老师的稿件:从运动员到教练员。此新闻点捕捉得很准。第三,要有分析、思考能力。比如方向、肖勇等人的稿件。都可以说利用不同的素材,从不同的视角,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提炼主题要有时代的眼光和新颖的角度。 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才会有最新鲜最深刻的发现,因此必须把反映对象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中去考察、去思索、去表现。可我们大部分稿件,都在就事论事地写班组长今天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却不交代背景,不说与过去比有何不同,没有对比,就没有变化,写不出变化,又谈何主题呢?有关主题的话题要讲的实在太多,其实,更重要的是靠作者在实践中练习、摸索、体味、感觉,否则,别人说千道万都作用不大。
这次首期班组长主题是从黄山大赛写起的,张敏和方向的稿件都比较好的表现了主题,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以往的摄影稿件,凡是能够把今昔对比这个主题提炼出来的,都能用,而不能用的大多都是有主题提炼、文字表达不到位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22:11:39 | 查看全部
认真学习,天涯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22:13:17 | 查看全部
深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17:37:00 | 查看全部
天涯,我把你、耀阳、方向还有平台老师发出的学习文章都打印出来,好好学习。谢谢你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6 14:40:56 | 查看全部
认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8 13:47:59 | 查看全部
好好学习,很有裨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8 22:56:27 | 查看全部
加强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6 13:37:35 | 查看全部
引用第1楼张耀杨于2008-07-12 22:11发表的  :
认真学习,天涯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6 21:54:38 | 查看全部
认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