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毋庸置疑,硕士生争当环卫工,与其事业单位编制因素不无关系,甚至关系很大。1.1万人中有29位硕士生竞争457个名额,是公众趋利的表现,无可厚非,也不必大惊小怪,人人都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是多元就业、务实就业的苗头。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喊了多少年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风吹过,微尘都掀不起,效果甚微。正是因此才有现今独特的“热”潮,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一样,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尽管有人说机关很累、很。。。。但有几人能信?机关事业单位,暗藏什么样的“机关”,虽是社会潜规则,却也尽人皆知。硕士生争当环卫工,与当今的国考热是密切相关、一脉相承的,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深层次上属于同一种原因。如果不是社会的少量资源硕士生报考,还不会有如此大的新闻性。诸如此类的硕士生新闻集中爆发,热点问题还需要冷眼相待。
新闻媒体对硕士生就业需要报道客观、社会需要平静对待:从新闻报道的本身看,能成为新闻的确有其新闻点,但也正说明人们对研究生的认识还停留在少量人力资源的定位上,要不为什么不报道有多少大学生报考呢?如果不是健忘或者了解历史的话,就会记得上世纪90年代,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各种另类就业的做法就是报道焦点和重点,那个时候也是大学扩招,满地都是大学毕业生的时代,他们的择业形势严峻,只好采用各展其能的就业方式,结果他们成功的人士不少,用行动证明了当时人们的猜测是多余的。现在对硕士生就业的报道,已经显露了就业的新动向、新苗头,以后随着硕士生的大量增加,也会一样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不远的将来硕士生就业问题就不会成为新闻,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了。对硕士生的关注,必将被博士生、博士后等报道所代替,风起云涌后,终会归于风平浪静,这是历史的必然。就像起初的股民、网民等一样,其所作所为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社会新闻,之后复归于平静。而社会呢?对各类“生”的选择也不必大惊小怪,莫名惊诧。无论什么“生”,就是专家遍地都是的话,也有可能成为普通的砖家。
硕士生就业的多元选择是一种必然趋势:硕士生只是一种学历的象征,是文化专业水平的标签,最后看的还是能力,还要在市场中接受检验,做到顺势生存。硕士生选择回家种地、选择环卫工、选择一切别的就业门路,都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表现,是其敢于面对现实的精神展现。在现实面前,一定要先给自己定位,不能生活在幻想中。在未来硕士生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更是要与时俱进,认清形势,勇敢地面对现实,要脚踏实地,选择自己专长的、做自己的喜欢的,只要有了不怕苦不怕累、爱动手、爱动脑的好精神,还愁什么就业不出成绩、不成功呢?有人可能说用非所学或者学非所用,好像转行、转业是一种浪费,但真的人才都是实际工作中干出来的,除了专家以外,好多都做了别的管理,一个博士生也很少有从一而终的职业了,人生经历不同的职业也是普遍的。尤其一些大领导是没有专门的培训班和专业的。有谁见过总统专业班、国家主席专业班呢?看看国家主席有几个是主席班里出来的?
套用一句广告语“只选对的,不选贵的”,俗语说:“登山路千条,同仰一月高。”硕士生大胆选择吧,想干就干,想做就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