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硕士争当环卫工人凸显资源分配不均
据10月23日《黑龙江日报》报道,日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编制环卫系统员工,457个招聘岗位引来1.1万多位报名者,其中29位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报名者引人注目。
客观的说,环卫工人是一份苦差事,每天早起晚归在街道、道路两旁和灰尘、垃圾打交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大多数环卫工人工作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从事工作不但辛苦劳累,工作环境差,而且待遇偏低、形象差,所以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这个岗位并不被人们所看好,特别是一年轻人宁愿在家待业、啃老,也不愿意在街边拿着扫帚干着“扫大街”这种脏臭乱累的工作。于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民众会不由自主的将环卫工人与“学历低、年龄老、作业能力差”的中老年劳动者联系在一起。
而这次哈尔滨市环卫工人招聘吸引了1.1万多位报名者,29位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报名者的事情,则彻底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环卫工人没人想干、没人愿干的思想,连硕士生都来争抢,环卫工人岗位似乎一夜之间成了香馍馍。那么,这些寒窗苦读近二十年,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的硕士研究生,为什么甘愿从事和所学专业无关,并无多少技术含金量,一般大专生就可以胜任的环卫工作呢?
这里面当然不能排除,部分研究生抱着“脏了我一人,换来万家净”的想法,勇于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环卫行业中去的思想,但在这个物质功利化日趋严重化的今天,要说这29个研究生全部都是这个想法,无疑低估了民众的智商。最为的可能的原因就是,和有着“铁饭碗”之称的事业单位编制有关。
熟悉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只要有了编制,就等于捧上了“铁饭碗”,不仅有着稳定的工作、优厚的福利、完善的社保、还有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隐性收入,基本上就直接进小康,衣食无忧了。面对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悬殊、生活压力过大的现状,不少人的就业价值观已经有了改变,有着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工作深受大家的青睐。从近些年来一再升温的“国考热”,2013年“国考”中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员”,录取比为9546比1,相当于万里挑一;以及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查, 68.5%的受调查者择业时优先选择“党政机关公务员”的数据中,我们就可见一斑。
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卫工作,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优化队伍结构、改善管理模式、提升环卫工人形象、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但29位硕士研究生争相报考环卫工的事件中,也暴露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因为从“对新进人员均按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工资及社会保险等均按现行事业单位工勤岗位标准执行……对新进外地人员可落为哈尔滨市城区户口。”的条款来看,这些和编制如影随行的福利待遇,只有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才能提供得了的,民营私企招聘环卫工人是提供不了这样优厚的待遇。假想一下,如果民营私企贴出的招聘环卫工人启事,还会有那么多的硕士研究生争相报名么?
这些都导致就业市场出现一个畸形的现象,政府、国有企事业部门里由于占据了政策和资源上的优势,在招聘中能吸引了大量人才的流入,不少地方甚至出现“高人才低用、高人才贱用”的现象;而在一些中小企业,则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再加上企业发展和前景的不稳定,往往招不到所需要的高端的人才,从而使原本就颇为曲折的发展之路显得更举步为艰。这也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构建公平公正的劳动体系,实行同工同酬,最大限度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使每个人的价值得以体现的目标不吻合。当下,国家有关部门需加快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的调整,规范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努力改变这种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社会层面,引导劳动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使人们就业观从“有所位”向“有所为”转变,从而达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