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0月底的晚风微微凉,在四川南部的安宁河平原上抬头望天,可以看到比别处更加繁密的星空。
这是一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城,一群人正在欢乐地唱着一曲《生日歌》,被包围在歌声里的,是这个深秋即将又长大一岁的“航天人”。在远离家人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个团队每个月都会用这样特别的方式为身在基地的“战友”庆祝他们的节日。
李长江说:“北斗导航卫星连续发射的这几年时间里,大家频繁往返于多个基地,很多时候北京只不过是一个歇脚地而已。”他是10月“寿星”中的一员,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总指挥。
基地的风光固然好,但大家都无暇留恋,只有在夜幕降临后,才能看到一些下班后的导航人在星光下散步的身影,偶尔擦身而过,听到谈论最多的还是关于卫星的事情。
“每一个人都在为同一个愿望奉献自己全部的精力,大家天天想着的就是我们的‘星’,这就是我们的卫星团队。”李长江说。
一丝不苟 创造“零”的叠加结果
负责北斗导航第16颗卫星发射场测试工作的五院总体部的朱琳列出这样一个数学式:0+0+0+0+0+0+0+0+0+0+0+0+0+0=∞。她说:“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是不能成立的,但可以比拟北斗导航第16颗卫星发射场测试团队14人的工作精神。”
“进入发射场开展工作以来,大家都变得精神紧张起来,尽管工作每日都安排稳妥,进行顺利,但大家仍存在不放心,努力推动工作无缝隙开展。根据以往发射场工作经验,发现地面测试高频电缆在测试环境建立前后的耗损数据是不同的,如未及时发现这一差异,将影响卫星测试数据的判断。”朱琳对记者说。
李长江将这种工作上一丝不苟的精神称作“归零”:“‘北斗’是组网卫星,每一颗卫星的成功研制、发射和在轨稳定运行都只是下一颗星的开始,我们的眼睛只能向前看。”
回望每一个为“星”而战的日子,航天人总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记得2009年下半年,研制队伍从上到下都在航天城的5号楼里集体办公,还有专门请来的航天及航天以外的专家加入到卫星团队中来。大家每天都工作到夜里一两点,晚上到单位对面的旅馆中休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体总装副主任设计师肖刚告诉记者。
他用“自己的孩子”比喻航天人对待卫星的感情。“每个人都不敢有半点懈怠,努力做到技术上无可挑剔,而很多基础实验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得到完善的。”肖刚说,“我们发现了电缆电流在真空环境中的温度变化、卫星上关键的单机产品对关键阶段的影响等,这都对后来的卫星研制、发射以及在轨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每一次的归零都意味着新的挑战。“在发射第6颗卫星期间,技术人员通过对数据认真细致地检查和判断,捕捉到了微小的增益变化,这在当时看来是很小的异常现象,但是大家仍然不敢懈怠。”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体总装设计师张洪波说,“尽管时间非常紧张,团队还是做出将机器返厂检查的决定,结果发现一个焊点在运输过程中受到颠簸影响,温度发生变化而产生了虚焊。整个团队又顶着发射周期的压力,决定将同批次生产的4台单机全部返厂开盖检查。”
“天上的问题很难查,因此不允许卫星出现半点差错。”李长江说,“我们的工作性质要求我们必须严谨,也必须敢于承当。”
勇冠三军 划出相交的并行线
这是一支“学习型”队伍,平均年龄在30—40岁,他们中间很多人身居一岗,主管着一颗卫星,而且大多数人还同时兼任多颗卫星的二岗,协助其他主岗完成副岗的工作。北斗导航卫星的一大特点即是“批量研制、快速组网”,面对时间紧、卫星多的情况,整个团队也由从前的“多人一星”变为“一人多星”的管理模式,正是在这样“身兼多星”的并行任务间,每一位导航人都在迅速地成长着。
入职一年便担任一岗的张洪波谈到自己在一岗上的感受:“除了一份责任,感受到更多的是大家的信任。”
2010年,26岁的张洪波上了卫星总体总装的一岗,“感觉‘这颗星就是你的了’”。这一年正值卫星团队十分繁忙的一年,同时有8颗卫星在组装,很多人都身兼着多颗星的岗位。24岁就开始接触北斗导航卫星测控工作的朱琳说:“真的很锻炼人。”
“一对一的导师制度,‘传帮带’的上岗模式,以及规范化的型号特点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有机会在一线从事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尽管有压力,但也感到一种主人翁意识。” 张洪波说。
朱琳感到经历每一颗卫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会在问题中总结,改进自己的技术,并在下一颗卫星中去进一步完善。”在不同卫星中积累的经验,交汇成导航人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本领,继续在其他星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年轻人对一些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不是特别了解或者了解得不全面,集团还为大家定期举办小组交流,让大家了解技术和产品质量上的各种问题,并掌握整个组内其他同事的工作情况。”肖刚说,“总体部还会定期请来主任设计师、型号老总、院校专家来给大家做演讲,让年轻人了解前沿和尖端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并通过老总的讲座学习如何站在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
导航人不仅积极地参加这些在总部和发射场举办的技术讲座,有时甚至自己当上了主讲者,向大家传授和分享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肖刚说:“和其他人分享技术本身就要求讲者首先要自己吃透那一块技术,且经过梳理和总结才能讲给其他人,因而也是对自己的一次考核。”
“正是这样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团队,不仅培养出一批可以胜任主岗位置的年轻人,也为其他系统输送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说到这里,李长江满脸的自豪。
和衷共济 心与星愿同在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工程师、总指挥谢军总是亲自过目每一份技术报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逐字逐句地批改。第16颗卫星升空之际,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发射基地,还来不及打开行李,便走向了医务室。
他向医务人员询问大家最近的身体状况,问有没有人生病了。“我得确保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健健康康的!”他笑着说。
“记得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同事突发脑血栓,大家紧急联系了医院,老总们还亲自前去探望,并安排人员轮流照看。”肖刚说,“平时有个头痛发热什么的,也都会得到大家的及时照顾。”
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很多航天人都用“自豪”“幸福”这样的词汇来描述自己忙碌和紧张的工作。“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愿望,就是把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做好。”朱琳说。
杨慧作为3位总师中唯一的女性总师,将女性的细腻情感同样投入到了这个“大家共同的心愿”上来。“在火工品的选择上,考虑它是在轨爆炸物,单点故障一旦出现问题绝没有备选方案,于是杨总亲自上阵。原来只要检装即可的火工品,如今每个产品的刀口、切口、放置时的X照以及每一个火工品的编号和连接口的编号都被一一记录下来。这也让大家对每一个产品都了然于心。”肖刚说,“每个人的心思都放在如何把卫星系统做好上,技术人员也懂得了什么叫做‘吃透技术’。”
今年年初,李长江和杨慧还和卫星团队一起留守基地,跨年照看卫星。“一提出这样的建议便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没有一个人反对。”李长江说。
“航天城和基地的生活都比较枯燥,于是我们就会给大家举办各种活动,比如趣味运动会,节假日联欢活动等,大家在一起就像是家人一样,辛苦却很快乐。”李长江说这话的时候,开心地笑了。
“生活上遇到什么难题,大家都会非常热心地相互帮助;而反过来,很多人甚至会将自己的困难‘掖着藏着’,生怕让其他人担心而妨碍了团队的工作。”朱琳记得某次卫星发射,一位同事的老婆正在家里生孩子,他一直悄悄地给家里打电话,直到卫星发射成功了,才和大家分享这一喜事。
“一群人和你一起为一件事努力,这感觉很棒。”朱琳说,“第16颗星上天了,未来的任务只会更加艰巨,但是很值得期待。”
来源 科技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