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硕士争当环卫工该反思教育
“研究生无奈回家种地”风波未平,“研究生争当环卫工”一波又起。如果说河北大学研究生苗卫平种地一事只是个例,还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那29位硕士研究生争相竞聘环卫工人就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了。
头戴硕士帽,在国内应该算是知识分子了,却甘愿当从事毫无技术含量的纯体力劳动,如果把原因归结为研究生们热爱这项工作,估计连鬼都不会相信。其实,大家心里都像明镜一样清楚,不是研究生们不想攀高枝,只能他们无力飞上天。借用小沈阳一句话: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学了一个“鸡肋”专业。以苗卫芳为例,他研究生读的是近现代史专业。他毕业后的最好去处应该是留在学校教书育人或者分到研究院所钻研学问。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如愿,而是被扔进茫茫人海中自谋生路。假如苗卫芳想捧一个“金饭碗”,也要参加炙手可热的“国考”,恐怕也只能选报像环卫工这样对所有专业来者不拒的岗位了。大学里的“鸡肋”专业绝对不止近现代史这一个,饥不择食的研究生也绝对不止苗卫芳这一个。如此说来,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当初设置研究生专业的目的是社会发展需求还是面子和银子?
第二种可能是学而不精。与苗卫芳相比,绝大部分研究生还是幸运地读上了电子、金融、计算机、医学等就业前景看好的热闹门专业,只可惜在他们当中,抱着“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习态度的不在少数。他们把大把的时间都用了打游戏上和谈情说爱上,相反用在学习上的精力却十分有限,专业水平连“半瓶子”都不到。待到他们毕业时,才突然发现他们理想中的工作岗位是狼多肉少,他们“混”来的文凭只能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原形毕露。拚专业行不通,既然高不成,那就只能转而求其次,主动降低身段谋求一个“冷饽饽”充饥,只是没想到这个他们眼中的“冷饽饽”仍然遭到了哄抢。研究生们学艺不精,主要原因当然是他们学习不够努力所致,但同时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你们的监督、指导和管理职能尽到了吗?
第三种可能是学用脱节。死读书,读死书,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社会实践,这是很多高等教育的一个通病。很多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参加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要么驴头不对马嘴,要么是走马观花,甚至有的借机游山玩水。学用“两张皮”的后果只能是眼高手低。所以,学信息技术的研究生不会修计算机,学机械的研究生不认识车床,这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这样的研究生找工作,恐怕连技工学校毕业生都竞争不过,毕竟人家有一门过硬的手艺,留给他们的只能是别人挑剩下的,诸如环卫工之类的工作。培养出这样中看不中用的伪人才,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你们是否迷失了教育的方向?
不管是哪种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根子都在教育,面对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屈就”现象,国内高等教育的确应该认真反思反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