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叶祝颐
面对硕士研究生争当环卫工人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大学生择业观念发生了变化。与某些毕业生无奈选择零工资就业相比,环卫岗位具有事业单位编制与稳定、丰厚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是,我并不认为大学生就业理念就此转变。在“萝卜招聘”流行的年代,研究生争当环卫工,爱的是事业编制并非环卫工作,实际上也是出于对现实就业语境的无奈选择。
尽管偶有用工荒的消息传来,来自人社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也不是奇迹。但是,公众对此普遍用脚投票,还有网友戏言:“就业率”应该改称“失业率”。网友的话或许有点调侃的意味,但是从硕士争当环卫工的现实来看,90.7%的就业率还真是有些不接地气。
不客气地说,就业率造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就业本身就不是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不仅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叫就业,考研、开店都叫就业。还有学生为了积累工作经验,被迫“零工资”就业。更有不少学校挟毕业证发放大权以令就业率,一手交就业协议书,一手发毕业证。或者干脆报告学生自主创业。总之,只要没领失业救济金,没有不统计到就业率里的。
有网友感叹说:“小时候家长教育我们‘你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去掏大粪、扫大街’如今终于学有所成,大学毕业了,可发现我连掏大粪、扫大街的资格也没有了!”呵呵,“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环卫工终于有了咸鱼翻身、扬眉吐气的这一天。
但是,换个角度看,在“被就业”的现实面前,没有“官二代”、“富二代”背景的大学生除了调低就业期待值,响应务实号召,又能如何呢?大学生特别是硕士十几年寒窗苦读,还要花掉父母大笔血汗钱,结果就业如此艰难,想当环卫工挤破脑袋还当不上。大学还剩下多少吸引力?我老家一位亲戚的儿子读完本科没有找到好工作,接着读硕士,读完硕士应聘到一家公司,工资甚至还不如他当泥瓦匠的大哥。惹得家里人长吁短叹“读书无用”。
在我看来,大学生、研究生争当环卫工除了反映大学生就业理念转变,环卫工工作稳定以外,也暴露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些积弊。首先,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大学生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是由于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坊间流传的“专科生、本科生干中专生的活,研究生抢专科生的饭碗“就是证明。从这个角度看,硕士争抢环卫工岗位,并不值得叫好。
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很厉害,不仅本专科生规模大增。不少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还超过了本科生。大学生的数量是上去了,但是师资力量没有同步跟进,从院士剽窃到校长抄袭,高校学术腐败那点事屡见不鲜。一名导师带10多名或更多的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长期不见面,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情况比较普遍。还有消息说,副教授也可以带博士了。我不知道这是改革创新还是大学师资不够用?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降,读大学不仅学不到真本事,就业也困难,不仅把大学生逼到了零工资就业、争当环卫工的墙角,当前高等教育的积弊也暴露无遗。
因此,硕士争相竞聘环卫工,不能简单地说大学生就业观念就此转变,也不能简单地将此与人才浪费划等号,而应该引起多重反思。不仅大学生要放下身段,调整就业预期;政府与社会也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用人单位更不能趁人之危,肆意对求职大学生“压价”。而且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逐步得到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