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7月10日凌晨2点30分,在全球首映了两个半小时的《赤壁》(上),终于向世人证明了:国产大片同中国足球一样,在动荡的08年依旧保持正常。按道理说,吴宇森导演还要为运作《赤壁》(下)蓄势待发,号称7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等着他一张门票一张门票地收回……这时再刻薄评价此片有些不忍。
但我们是想借赤壁一战,继续不厌其烦地探讨中国大片“下一部”的问题。本专题无意打消热爱吴宇森作品的朋友们的热情,毕竟有些本来属于吴导身上的过人之处,却被不满该片的网友当成缺陷在批判中
《赤壁》是拍给外国人看的
有人这样分析,7亿元的投资想在国内收回,俨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高纪录《满城尽带黄金甲》才在国内收获票房2.91亿,所以《赤壁》真正指向的是北美和欧洲市场。吴宇森自己也说,拍《赤壁》的初衷就不是只给中国人拍的,他要给全世界讲三国的故事。“这么贵的戏,不能只为亚洲去拍。”制片人张家振的口径和老吴如出一辙。
“暴利投资美学”:一部片烧钱烧到六七亿
高赛写道:“6亿是个什么概念?够给在北京所有的农民工上个基本保障险了,够拍200部《疯狂的石头》。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电影产业颇似当年美苏的星球大战计划,大家比着烧钱,美苏烧出一堆堆没用的战争设备,中国则烧出一部又一部的古装大滥片,大家只会把这里当作一个高投入高回报的暴利产业,继续毁灭性地开发。”
剧组内部大小风波不断,甚至烧死过人
因不慎弄假成真,一名武师困在燃烧的船体上遇难,另有六人伤。除恶性事故外,有评论者列出《赤壁》剧组三大罪因——资方不明,谁来执局谁做主;剧本摇摆,左右上下皆糊涂;徒生变故,已然架空原计划;及四大罪状——市场定位萎缩,从娱乐到说教,演员搭配显混乱,仓促上阵,后患无穷
中国电影为什么不能优先拍给外国人看?
中国电影应该先满足中国人看,这个逻辑非常奇怪。近十几年,中国制造并致力于出口的东西不胜枚举:纺织品可以为欧美用户设计独立样式,出口食品行业可以建立起与国内完全不同的卫生标准;我国劳动者可以为外国人做衣服做鞋赚取外汇,为何就不能拍部赚外国人钱的电影呢?
本来投钱越多,能拍续集的电影,越有可能是好电影……
如果电影院不能一次性把人全拉进来,就无法避免地要依靠影片本身力量,通过口碑形成广告。否则一旦坏的口碑形成,在影业充分竞争的前提下,下场观众很可能不来了。而敢于投巨额成本制作电影的厂商,是不可能不对影片质量负责的,因为他要持续拉来观众才能收回成本,进而收益。除非他是想骗一场首映式的门票钱就跑……而参与《赤壁》全球首映的影院最多不过上千家.
《赤壁》剧组确实对好莱坞规则有局部引进
负面新闻进一步说明在中国拍摄大片之难。连老吴自己脱离了好莱坞那套组织完全制度化的环境都有失控,更何况是全然缺乏有效制度建构的中方电影人!至少它提醒了某些思维还停留在1980年代的从业者,即便是无名的群众演员,也不能永远用20块钱打发,也需要获得充分的休息时间,他们都是人,不是道具.
英雄情结只停留在古代,当代情结无法解决
这是近年来大片不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按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求分五种,电影作为人类的白日梦,可在数小时内满足精神层面的几种需求。但从《英雄》开始,所有古装大片,都明显只想满足一种名叫忘却的需求,却对普通人因对生活不满引发的焦灼心理视而不见,并不真正励志
称赞的媒体有时配合片方,包围大众,不足为信
一是“拍一个几亿元的东西不容易,写几千字的装逼影评就容易得多,从这个劳动成本的角度说,就一部看得并不仔细的作品发表溢美之词不仅不谨慎,还挺缺德”;二是影片大张旗鼓造势之际,未必能有——靠写影评赚钱养家,却不愿被院方收买,进而敢与整个制作方为敌的人;三是,讨好新片者,既不比我们多了解作者,也不更切身了解中国电影工业的真实处境
公元208年,建安13年“七月”,曹操率兵南下,以图平定江南;赤壁之战于同年“12月”分出胜负。不得不感慨历史这种不经意的巧合,距今整整1800年后,话题一触即发,这边是板砖壁垒,那边是鲜花人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