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45|回复: 0

【喜迎十八大、晒身边变化】野菜飘香的时候

发表于 2012-11-5 18:00: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李秀荣
题记――

野菜是苦涩的,苦涩的山野菜残留着许多苦涩的记忆。可谁能想到,那曾经苦涩的山野菜,今天却遍野飘香了呢。



野菜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初,我才十来岁。那时家里很穷。每到春天,我就渴盼春暖花开,山野变绿。我天天和姑姑等几个小伙伴挎个小笼子,漫山遍野攋野菜,攋了一笼又一笼。妈妈每天都不厌其烦地把我弄来的野菜倒在簸箕里,认真地挑出草梗草刺什么的,随后一股脑把野菜倒进大锅里,煮沸煮熟,然后再用笊篱捞出来,放到清水里,一遍遍换水,一遍遍攥干,直到去除苦味,炕上的长方桌子上,便有了一盘下饭的菜。那时,我们的主食除了稀稀的苞米粥还是苞米粥,至于菜肴,从秋后一直到来年夏季,才能吃上新鲜蔬菜。

  开春后,我天天上山采野菜,妈妈天天焯野菜,一锅又一锅。山上能吃的青物,我和姑姑们总是一股脑地攋到家。多多益善,一来吃个新鲜,二来贴补粮食。那年头,野菜当粮啊!其实,那野菜,刚开春,吃头几顿的时候,真的觉得味道清鲜爽口。可后来,直到五月节过后,我们还在吃,便觉得越来越难吃了。也许正是那年头吃腻了野菜,后来长大后,我有很多年都讨厌那东西。

  俗话说,“饺子好吃不能天天吃”,一日三餐,上顿下顿顿顿山野菜蘸酱,没有一点油腥味,你能说它是美食吗?



奶奶的故事


幼时的记忆,除了山野菜,许多事都记不起来了,可奶奶讲的故事,我却一直记着。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妈妈为了节省粮食,还经常做菜团子吃,我们给它叫“骨碌”。妈妈做骨碌,先把粗糙的苞米面用细筛子筛一边,筛出一些细腻的苞米面,再把野菜剁成馅,和一点盐面,三者掺在一起,攥得半圆不圆的,随意的往平屉上一骨碌,然后就放到大锅里蒸熟。或许是因其形状圆滚滚的,妈妈随手放到平屉上,有时真的会骨碌,才得此奇名吧。

这骨碌说是苞米面掺野菜,倒不如说是野菜掺苞米面。因为每个菜团都是以菜为主,苞米面只有三分之一的比例。而且除了有一点咸味,也没有油腥。那年头,妈妈做菜经常都是用水煮的,哪里有油放在菜团子里啊!

和吃野菜的感觉一样,开始几天我们感觉挺新鲜,那骨碌比粘乎乎的苞米粥好吃多了。那时,家家的粮食都不充裕。妈妈变着花样给我们粗粮细作,可我们并不懂妈妈的苦心。吃饭时,我和弟妹经常噘着小嘴,把菜团子在碗里扒碎,一点点,像吃药似的慢慢地往下咽。

当我们抱怨野菜难吃时,60多岁的奶奶就一遍遍地告诉我们,“孩子,别不知足,解放前,穷人连这样的骨碌还吃不上呢。”

“啊――”我们不由大吃一惊。

“唉!”奶奶慢悠悠地叹了一口气,过去,闹粮荒,野菜也不够吃啊!榆树皮都剥光了,大家就捋杨树叶子吃啊!那杨树叶子是不能吃的,吃多了,浑身浮肿啊!南沟你舅老爷一家三口人就是吃杨树叶毒死的呀!”

“什么?!”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可奶奶讲的千真万确。舅老爷就是奶奶的表弟呀!奶奶给我们讲了多少遍了。每次上山采野菜,奶奶都嘱咐我们,杨树叶不能吃。



肉比野菜香


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家的和其他农户一样,生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妈妈过年喂的大肥猪一年比一年大。

1982年,我家的年猪210斤,全村人为之喝彩,大家都觉得很了不起!

1990年,妈妈把猪喂到了400斤!自然又是奇迹!

2000年,妈妈悄悄许愿,她的猪能长到500斤,就请一场电影!结果,过年时大肥猪510斤。许愿还原,亲戚和乡亲,既吃肉又观看了一场电影。

2006年,妈妈喂的大肥猪再创记录,竟然是600斤。妈妈高兴,父亲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寒冬腊月,饭桌上,不光好酒好肉,还有许多新鲜蔬菜。

亲朋好友边吃边忆苦思甜,一番过去如何如何贫困,如今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吃糠咽菜的时代结束了。说着唠着,大家一致赞同,马上买冰柜,把吃剩下的猪肉都冻起来,以后想什么时候吃肉就什么时候吃,再不吃野菜了。





妈妈不喜欢野菜

近几年,集市上大棚蔬菜越来越多,有时价格也很便宜。家乡五天一个集日,平时附近还有好几家菜店,说来买菜真的十分方便。说实话,菜店就在我家隔壁,相隔不过五米。天天买菜吃,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不亦乐乎?

06年刚刚上网时,在网上看到 “过去野菜当粮,现在野菜是佳肴”的话儿,我不禁暗暗窃笑,那是对有钱人说的。

也许是这则帖子提醒了我,时代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第二年新春时节,我又想起了那久违了的野菜。于是,上山攋了一些野菜,回来加工一番,吃起来竟然格外清新。

前年春天,县城的几个同学恰好打电话来,居然让我给她们弄点山野菜尝尝鲜。回家后,我把县城同学想吃野菜的事说给家人,妈妈一个劲儿摇头,“那东西,一辈子不吃我都不馋!”

我很理解妈妈,过去吃野菜留给妈妈的是最苦涩的记忆呀!



           绿色山菜写华章



几十年过去了,奶奶已经作古,家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大米白面取代了红高粱和苞米面,集市上鲜嫩的各种蔬菜琳琅满目,好吃的东西真的越来越多了。时过境迁,人们不曾料到,传统的饮食观念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由过去的如何吃饱,又转变为如何吃好了;过去难以下咽的山野菜,忽然摇身一变又成了绿色食品,身价百倍了。

三年前,我还为家乡过年的500多斤和600多斤的大肥猪而骄傲和自豪,可现在却觉得肉山肉海太腻了。天天看电视,听广播,吃饱不等于吃好,我的思想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我觉得山野菜突然变得清香四溢了。

绿色食品,绿色蔬菜,拨动着我的心弦,书写着新时代最美的华章。

20092011年的每一个春天,我一次次爬山,一回回采野菜,写下了一篇篇博客日志。尽情描绘野菜之趣。

昨晚,老爹打电话兴奋地告诉我,他白天又弄了一大袋子山野菜,问我要不要。弟妹也告诉我,妈妈在冰柜里冻了好多山野菜,都留着包饺子吃的。我当然得说需要了。连70岁的父母这样的老人都喜欢吃山野菜,我何尝不喜欢呀?

接完电话,我深思了良久,今年爹和妈也和我一样,在冰柜里储存了许多山野菜,是当粮的吗?不,是美味佳肴!



后记:

过去野菜当粮,现在野菜成佳肴。野菜的身价为什么今昔非比呢?这不只是人们的饮食观念在改变,而是人们生活水平的在提高,是家乡巨变浓墨重彩最靓丽的一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民以食为天”,从苦涩的味道到餐桌上的佳肴美味,作为农民的后代,我为家乡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而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在思索着,这一切的变化,不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祖国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才越来越富庶吗?

回首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喜看今天的盛世中国,心中的赞歌永远唱不完,但唱山歌给党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