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10 22:37:03
|
查看全部
如何引领自我满足型“穷人式”员工?
第二则是广为流传的“富人和渔夫的故事”。
一位刚捕完鱼,饱餐了一顿的渔夫在沙滩上晒太阳,一个富翁走过来问:这么好的天,你为什么不去捕鱼?
渔夫说:我已经捕过鱼了,现在在享受太阳!
富人说,这么好的天,你怎么不多捕些鱼呢?
渔夫反问:为什么要多捕些鱼?
富人说:捕多些鱼你就可以拿到集市上卖,然后你就会有更多的钱。
渔夫回答:有更多的钱做什么?
富人说:有了更多的钱,你就可以买一艘大船去捕鱼,还可以雇佣几个帮手。
渔夫问:买大船,雇佣帮手干什么?
富人觉得穷人苯得很奇怪,便说:有了大船和帮手,你就可以赚更多更多的钱,你可以多买几条船,捕大量的鱼,直到卖不完,开鱼类加工公司。
渔夫问:然后呢?
富人说:然后赚大量的钱,多开几家公司,做董事长。再然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样,能舒舒服服的在这里晒太阳了。
渔夫笑着反诘到:那我现在不正在晒太阳吗?
抛开管理学上X理论、Y理论,以及Z理论对这则故事的不同评价。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该渔夫尚处于最低需求,也就是温饱阶段中的生理需求层次。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生理需要时期也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也就是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很明显,渔夫正处于把舒舒服服晒太阳这种较低层次的需求作为动力、满足,完全不考虑将来的安全需求,比如明天是否会是暴风雨,没有捕鱼的日子会不会有太阳晒,或者以后年老体衰的将来,有没有足够的财富积蓄,能够支撑自己不用工作也能晒太阳。更不去关心较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富裕阶段的自我实现需求。
对于渔夫这般“穷人式”员工,企业就必须准确摸清这类员工的需求层次,根据员工所需求的因子作为激励手段,方能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忌把员工已经满足的需求,一成不变地作为员工激励的因素。
比如,企业新招聘进来的部分家境贫寒的大学生,他们亟需通过工作改善自己生活上的窘迫,帮助家庭分担部分债务,这个时候,他们关注的每月工资收入,企业就不能一味地强调未来美好的远景,灌输艰苦奋斗的枯燥理论,如果员工在收入上得不到满足,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很可能跳槽,造成人才的流失。而在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特别是国企、企事业单位,企业中公务员编制的员工、在编职工,或者是具有某种关系和背景进入企业的员工,以及一些资历较深的部门主管,这类员工的工作稳定,工资福利足够满足和保障低层次的需求,而且有其他资金、财产性收入,比如拥有房产用来收取租金,有股票、基金等其他收益,这类员工小富则安,居安则惰,懒惰则生疾,进而漫漶原来的斗志和进取心,沦为苟且求安、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的自我满足型“穷人式”员工。
这类员工一般愿意选择一种比较肤浅的方式生存,崇尚过平静、波澜不惊的生活,从来不去设想过一种更富有、更开阔的生活,或者是更高层次、更有意义的人生,他们往往会因自己的这种“现状”而自我矜持,并以此沾沾自喜和傲人。企业引领这类“穷人式”员工,对于较低层次需求的员工,就必须打破员工处于的需求平衡,有针对性地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对于较高层次需求的员工,应适当加强职业教育和外部培训,培养员工工作到老、学习到老的求知精神,始终保持创新不间断、奋斗不停止的激亢状态,鼓励员工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尽量让员工的个人愿景与企业长远战略相一致,让员工的个人追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让员工个人行为与企业文化相和谐,最终让员工在社会实践中彰显个人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