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11 21:21:29
|
查看全部
C、过程不一致的容忍。众所周知,一个企业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然而,我们有些领导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特别喜欢强调进程的一致性。任何一件工作都是分段完成的,有的员工可能违背领导的意愿,截取某一段工作先做,而我们有的领导就接受不了这种工作方法,批评并阻止这种行为。我们有的领导甚至不听下属的合理性解释,便主观武断地判定这种行为不能按期完成工作,或达不到预期效果。
我们的领导要学会容忍这种过程的不一致性,只要达到相同的结果,或超过预期的效果。当然,这种容忍不是无言,不昌熟视无睹,而是一种平等的探讨、沟通,找出其合理性,以期工作达到便佳的效果。
八、学会推动
一个企业或部门领导,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推动机构有效运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领导就是发电机,对其下属有驱动作用,一位优秀的领导,其推动力用的恰当,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力”与“功”的物理关系,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好坏,其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从人的本性来说,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有隋性思想。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推其一把,甚至常常去推动。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人去推动,十有八九是不可能完成的。领导的作用就是如何迫使员工克服这种隋性思想,勇往直前。
A、不能完全依靠奖罚去解决问题,但也不能没有奖罚。有的企业或部门,在奖惩工作上做的很细致,这本无可非议,但问题是完全靠奖罚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药治百病的。奖惩只是推动工作的众多办法中的一项。况且你设定的奖罚、尺度与员工心理底线有多大落差。如果落差太大,或者根本没有落差,其效果的数学值应该为零,或为负数。适宜的奖罚尺度因与企业的整体效益,职工的收入水平,企业的周边环境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但是不管如何指望靠奖罚来解决所有工作的问题是不可能。
B、不可能完全靠规章制度,但要完善规章制度。我们的企业里有许多规章制度,企业文明公约,工艺纪律,劳动纪律,管理条例,岗位职责等等。而有的企业这一大堆纪律、条例成为了文件柜资料,年终总结的材料,其作用、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出现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执行的问题,而严格的执行,必须要有严格的监督。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完善制度,更要完善监督制度执行的监督制度,这样才不会形同虚设。制度的建立并不难,难就难在有效执行。如果领导们指望坐在办公室里动动笔头,或指示相关部门写几套规章制度来完成工作,这似乎有点把企业当成“梦想舞台”了。
C、不可忽视政治思想工作,细致的工作,是推动一切工作的强有力的手段。政治思想工作不是简单地说教,不是口号,它更深层的内涵应该是“疏”与“导”。解决人们心理。思想中的症结问题,使我们的员工从思想深度认同企业的目标。这种大众认知上的统一,势必要有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
我们有的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工作起来,常常手法生硬,把自己置立于员工的对立面,指望通过高压手段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我们的领导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细心,少一点急燥与浮燥。
其实推动力,在企业管理中不可能用一个公式,一条定律来框定它。他是一个领导者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高度体现。领导的个人威望,学识水平、工作方法、气度、气质等等都能成为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原动力。推动力没有什么可以定义,他需要企业领导,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去发挥、去创新。员工管理:知人善用的艺术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用人和留人也许是最让管理者们头疼的两个环节,而恰恰正是这两个环节左右着企业的命运。实际上,人用好了,留人则成功了一半。
但是,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不管是空降兵,还是从一线员工提拔起来的,在企里总会面对形形色色的员工,有初出茅庐一张白纸的应届大学生,也有升迁潜力巨大的竞争者,甚至还有辈分比老板都大的开国元老。如何用其所长,最大化地发挥
人力资源效用是每个管理者的核心目标,不过,前提是——知人,才能善用。
不论来自什么背景,有何过往经历,或是出身于某某名牌大学,既然可以通过面试进入到企业中来,至少应该说明该员工的经验或技能与空缺职位存在一定的匹配度,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或直线主管应该在新员工入职后15-30天内密切留意其工作情况,这段时间我们称之为“观察期”。观察期内的主管应随时随地与新员工交流工作心得,给予工作技能指导,灌输企业精神和发展愿景。因为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新员工都会面临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若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其产生烦躁、茫然的情绪,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辞职总是发生在入职后的3-4个月。
一般来说,通过观察期的观察与“密切跟踪”,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员工分为四种:A.投入工作且有能力的,B.投入工作但无能力的,C.不投入工作但有能力的,D.不投入工作且无能力的。这四种员工类型正代表了管理者和直线主管的四个工作重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