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49|回复: 0

香港深圳合并的大思路

发表于 2012-11-12 09:12: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香港衰落了吗? 如今,有不少人在唱衰香港,认为香港正在衰落或是即将衰落。
根本没有,这样的认识完全错误!
实际上,香港的发展仍旧很好。在自然资源逼仄的情况下,它依旧创造了一个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对整个中国的一个榜样。
当然,香港的确面临很大的问题。如,香港空间的狭小已经成为香港发展的最大瓶颈,怎样解决这一瓶颈?将临近的深圳等地区与香港合并,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
许多人认识不到香港的问题只是由于其自身自然条件造成的。制造业的衰退;过高的房价等等,都与其逼仄的自然条件有关。香港总面积约1095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难以利用的山地,而人们经常与其比较的新加坡人口只有香港的一半,面积却达到了647.5平方公里,而且绝大部分是平地,使得其人均所能够提供的建设用土地面积比香港要大得多。

民粹思想是香港发展大敌
2012年初,香港发生了数起被形容为官商勾结的贪污受贿嫌疑的案件。其中一起案件涉案者包括新鸿基地产的两名联席主席郭炳江和郭炳联,以及香港前任政务司长许仕仁;另有案件涉及到华人置业主席刘銮雄及博美投资集团主席罗杰承等。
这几起案件使得很多人认为香港社会已经受到了大陆的腐蚀,从而造成贫富差距,官商勾结等。  
这样的认识并不准确。
香港的腐败情况以国际标准来看,依旧是很轻微的。在各种国际清廉指数排名中,香港仍始终名列前茅。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香港仍旧有着自由的传媒机构,在有充分的社会舆论情况下,政府官员的腐败足以受到足够大的监督。另外,香港的行政机构依旧继承了原港英机构的传统,保持了其在反腐败案中监督效率。
实际上,香港令人担心的不是其所谓的官商勾结,而是目前出现的福利民粹思想泛滥的倾向。福利已经成为香港人的一种追求。因此包括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出席特区立法会答问大会时就表示,要推出一系列惠民措施,包括增加长者高龄津贴和医疗福利等。另外,其还多次表示将关注雇员超时工作情况;提高子女免税额;推行15年免费教育;设立男士待产假;考虑直接资助非牟利幼稚园老师薪酬等。
在民间,也有大量支持更多福利的声音。另外,香港人游行反对内地孕妇香港产子,围堵大陆游客唱香港蝗虫歌,并在报纸上刊载蝗虫广告等都是民粹思想的体现。
  “年轻人对社会福利的依赖心理增强,主动竞争的意识下降。” 香港立法会议员、工商专业联盟召集人林健锋表示,并认为这些长远下去对香港是没有好处的。
                     香港地位并未衰落
尽管,香港在政策以及在民意上的确出现了一些倒退,但要强调的一点是,它仍然是当今世界上市场最自由,最为开放,因此也是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之一。虽然,从大中国这样的视野下,香港的经济地位看似有所削弱。
在改革开放之前,香港是中国大陆联系世界的唯一的窗口,它对于中国大陆是最重要的一个经济和贸易的一个枢纽和转口基地,而香港的国际地位也远远超出任何一座大陆的城市。如今,由于内地的改革开放,大量城市都拥有了与外界贸易的自主权,香港的这一唯一性当然就削弱了。在城市地位方面,香港在总得产出等方面曾经遥遥领先于中国的其他城市,而如今包括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地位正在追赶上来。甚至,这两座城市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香港。
如果仅从这样的角度看,香港似乎是衰落了。但如果从全球更广大的范围看,香港的地位实际一直在上升。在2008年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就以封面专题的形式聚焦纽约、伦敦和香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在这篇长文裡,作者创造了一个新名词Nylonkong(纽伦港),即纽约(New York)、伦敦(London)和香港(Hong Kong)的联合体。在近年来众多机构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香港也都是仅仅列名于纽约和伦敦之后,居全球第三位。
另外,香港仍然是最受投资者欢迎的市场之一。
不论是否是香港居民,在香港都能享受到超低税率及简单税制的便利——其税制简单而明确,利得税(企业所得税)仅为16.5%,薪俸税(个人所得税)税率最高为15%,居于全球最低之列。香港并不征收资本增值税、股息税、利息税、销售税、增值税和其他隐藏的“附加”税项,这使它成为全球资产管理公司的乐土。
对于投资者而言,无论多么巨大的资金,都可以在香港来去自由。因此,香港资本市场可以吸引大量外来资金,有过半资金来自海外市场;大量的全球性对冲基金和机构投资者均选择香港地区作为投资亚洲,特别是中国内地的前沿,不少全球性基金公司均将最重要的研究团队安置在香港,以便及时作出投资决策。
             金融业为什么对香港重要
是什么力量塑造下让香港拥有了如此显赫的地位?
这是因为香港始终能够依托于内地,并成为包括内地一个资金筹集、沟通、并能够再分配的一个中心——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金融中心。
在一些媒体习惯描述的香港的问题当中,存在相当多的谬论。比如,很多人认为由于香港的制造业外移,造成了香港的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
在一篇影响广泛的文章中,记录了如下的文字:“恶果从1980年代港英政府开始过度重视地产和金融就已种下。整整10年,香港在泡沫中异常繁荣,制造业倾泻性北上。到1990年代,超过70%的香港工厂迁往内地,结构性失业开始出现,财富分化也进一步加剧,由此造成的高生产成本、高物价、高通胀成为后来香港经济复苏挥之不去的桎梏。”
的确,香港的制造业外移了,但这可怕吗?绝不可怕。实际上,同样的城市,类似纽约、伦敦,也都没有多少制造业了。但这似乎没有影响到这些城市的进一步扩张。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办的一个读书会,会上,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曾经向我们描述了他在纽约看到的一切,“目前世界精英向纽约集中的情况愈演愈烈了,当其他美国城市一个个地衰落,大量城市因为人口和产业外流而陷入到萧条的时候,纽约却越来越繁荣,纽约的房价和房租都上涨了数倍。”
这些繁荣都是由于金融业的扩张带来的。以前大量基金公司都在华尔街建立自己的公司总部等,现在除非是那种顶级的公司,能够管理数千亿数万亿资金的基金管理公司能够入住华尔街,那些较为普通的,只能管理几十亿美金或者几亿美金(如果是过去,这些基金公司的规模已经足够让人感到惊叹),就只能在纽约一些相对偏僻的地方来寻找办公地点。  
由陈志武教授的这些描述,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发展具有多么大的潜力。而香港的金融业显然距离纽约还有很大差距。这意味着,发展金融业道路绝对没有问题。这绝非香港政府有意规划的结果,而恰恰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因为金融业具有更高的产出,自然就将那些产出低下的其他产业,包括制造业排挤了出去。
要发展金融业,就必须吸收到最大量的资金。因此依托中国大陆是一个基本。除此之外,整个东南亚也没有哪座城市在这些方面可以与香港抗衡,当然也是香港资金吸收与再分配的地方之一。同时,在中东地区由于石油美元的缘故积累了大量财富,而目前这些财富大多流向了华尔街和伦敦,香港如果能够发挥地域优势,更多地吸引这些地方的资金到来,而不是像如今这样主要从华尔街二次进口,就能极大的扩大自身的实力——当然,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香港就必须要敞开胸怀,吸引到更多具有相关技能的外来人才进入到金融业领域。
                  港深合并方能解决土地紧缺
但是,正如许多人所表示的,缺乏发展空间,已经成为香港发展的一大瓶颈。
正因为空间的逼仄,造成了香港如今的很多经济问题。如制造业的衰退;过高的房价等等。高房价造成了平民购房困难,大量港人生活在蜗居中,而这都与其逼仄的自然条件有关。香港总面积约1095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难以使用的山地,而人们经常与其比较的新加坡人口只有香港的一半,面积为647.5平方公里,而且绝大部分是平地,使得其人均所能够提供的建筑住房面积要大得多。
本人上一篇博客就指出,要抑制香港的高房价,就必须更多扩大住房的供给。而这必须依赖大量土地供应。但因为香港空间如此狭窄,增加供应量并不容易。
包括新界的大量土地都已经使用。有人表示,应将吐露港和城门河填平,并搬走附近的沙田马场,以满足建房的土地要求。但这却造成许多环保团体的反对,而且这些反对声浪调门越来越高(有民粹的嫌疑),使得特区政府的诸多填海计划难以推动。
除了要降低房价之外,要发展各种产业,包括能够最集约使用土地的金融业,如果没有土地承载,其发展也将是相当困难的。这使得香港土地稀缺的矛盾愈加突出。
每一个到过香港的人都会注意到香港楼房的建造密度之大和高度之高,其极高密度的高大建筑群,以及相邻楼房之间距离之近都堪称世界之最;除此之外,很多人还抱怨,地铁年轻白领们平均每天要等3列车才挤得进去,不断加开的双层巴士则将更多乌黑的废气送进人们的呼吸道。
可以肯定,在这样的条件下居住必然不是很舒适。这都很大程度上由于香港的土地稀缺导致。
假如香港的居住环境无法得到改善,那么就势必会影响到香港的竞争力,并将让更多的公司对将他们的机构设立于香港望而生畏。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马介璋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就是将深圳并入香港。
如今,从深圳市中心到香港的中环只要半个多小时,如深圳到香港的地铁修好后只要15分钟左右(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后,深圳CBD到香港中环,只要5-8分钟)。地理上的便利决定了港深一体化的前景。
由于囿于自然环境以及人为体制的制约,极大限制了香港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的能力。
假如港深合并,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缓和香港极度地缺乏土地的矛盾。重要的是,它可以解决深圳等城市后继改革乏力的局面,为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从而为中国更多地方做出一个示范和榜样,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到自由市场经济可以带来多么大的奇迹带动作用。
在珠海横琴岛被并入澳门发展之后,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何亮亮撰文指出,横琴开创了一个新模式。既然澳门可以如此,那么香港为什么不可以?假如思想再解放一些,完全可以实现深圳与香港的整体合并。
2011年,香港GDP折合约2400亿美元,同年,深圳GDP折合约1700亿美元,港深GDP总量已仅次于东京、纽约和伦敦,位居世界大都市前列。在城市规模上,两地面积相加达到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2000馀万,超过了东京和伦敦。
   二十一世纪腾飞中的中国,需要有这样一个自由的超级经济都会区,只要我们能更大程度上解放自己的思想。正如马介璋所表示的,如果实施,在技术、体制等多个方面问题将不可避免,但“只要是一个好的政策,远景好,对人民有益,中央就可以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