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收入依然是最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因素,健康和婚姻位居其次,“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初看好像有失公允,仔细想想也有道理。
增加收入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虽然有钱不一定幸福,但没有钱是难以很幸福的,就是有所谓的幸福也低层次的,要知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涨工资最幸福,表明社会普通工薪阶层的工资太低了。尽管收入在增长,但却跑不过物价,这必然增加人们生活的压力与焦虑。涨工资最幸福,表明追求的幸福尚属“初级阶段”,属于温饱阶段。多年来,涨工资总悬着工薪阶层的心,好在十八大提出了双翻番的目标,让国家富强、人民富足,打造幸福社会,是人民不断的追求,在政府应该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我的家庭中,无论我写稿、校对,还是兼职打零工,都是为了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挣到更多的钱,给家人一个幸福的物质基础,一个幸福的寄托,好让家人过得更滋润,更富足。我反对那些说什么无钱也幸福的人,我们是从无钱的困境走过来的,也曾阿Q过,但终究明白,幸福不等同于现实物质生活,但绝不是沙上建塔的空想或想入非非。追求富足是人民再正常不过的需要。
然而,涨工资、提高收入就一定幸福吗?未必。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大源的研究认为,当人均GDP超过3.7万元,收入对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就逐渐减弱了。这个时候,幸福感与收入水平就没有直接关系,幸福感也没有随地区富裕程度提高而提升。生活中的实例也一再证明只有金钱的增长,财富的增加,也是不会幸福的。尤其对于那些有钱就变坏的人,很可能因为金钱而抛弃家庭,在外养二奶、二爷。有的甚至家破人离,就是表面上保有一个完整的家,内里也是支离破碎,家人的幸福感是没有多少的。收入高了就一定幸福吗?也未必。可以静静地回想一下,我们的工资一路走来,可以说翻了很多番了,生活水平的确比以前提高很多,但我们的幸福感呢?不可能得到同步、同倍提高的。没有金钱的幸福是空中楼阁,但只有金钱也是不可能幸福的。
幸福是多要素组成的,从追问“你幸福吗?”,到各种有关幸福城市的排名,幸福成了当下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把幸福作为施政要义,还是建设“幸福城市”的,都在丰富幸福的内涵。有的提出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幸福口号;有的提出“幸福蓝图”,有的在编制幸福指数统计指标体系时,则把影响幸福指数的要素归并为健康、经济、家庭、职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环境条件7个方面。一些地方已经有了中国人幸福感的十大标准。这意味着,人们正在关注和思考更具深层底蕴的东西。也说明幸福绝对不是单靠涨工资就能解决的,幸福是多要素的。可以说幸福是一个由健康、财富、家庭、职业等多板块组成的水桶,幸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短板的高度。要想大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必须让各种幸福要素得到同步提高,尤其特别注重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因为没有健康,没有生命就没有了一切。将幸福的水桶做高、做大,任重而道远,也绝不是一个因素就能决定,就能提高的,需要多种方法、方式综合联动,需要社会各部门、各企业,每个人共同行动,只有拥有了正确的幸福观和幸福心态,才能让我们从幸福走向更加幸福。。
国家在打造幸福社会,城市在打造幸福城市,企业也在打造幸福企业,家庭也在打造幸福家庭。对于我们身临其境的企业员工来说,幸福企业的打造必须在提高职工收入的基础上,增强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
让中国人更加富足,更加幸福地立于世界之林,是全体中国人的向往和奋斗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