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涨薪不是唯一,提升幸福感还需多作为
近日,求是杂志社旗下的《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研究室昨日联合发布“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收入依然是最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因素,健康和婚姻位居其次,“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
笔者认为“涨工资最能提升幸福感”,只代表一组数据的简单总结。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工资就是经济基础,就是生活来源,经济基础越稳固越大,就意味着房子、健康、婚姻等的保障度越高。“涨工资最能提升幸福感”还停留在“经济刺激”的表层,低水准的“幸福”隐含着大家对民生事业,对健全完善的生活保障、医疗福利保障等社会机制的渴求。涨薪不是唯一,提升幸福小康指数,不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企业,都需要多作为。
“减负”让加薪更有意义
“幸福”多元而抽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幸福”又是具体的,对某一个企业或某一地居民来讲,总有基本一致的评判标准,诸如收入水平的提高、物价的有效控制、生活成本的增减、食品药品是否安全、住房医疗等民生条件有无改善,等等生活细节都是考量“幸福指数”的内涵组成。
曾有同事笑称自己“物价涨得比胡子长,工资加的比眉毛短”。让老百姓收入增速至少不低于GDP增速是件大好事。其实,这些年居民收入都在递增,很多时候都超过GDP增速,可大家总感觉“压力山大”。原因很简单,这不仅是工资和GDP的比照问题,而是民众生活必需品的涨价速度以及医疗、教育价格增速远远超过收入增速的问题。生活成本不断上升,而且上升速度之迅猛超过了购买方的预料值,“涨工资最能提升幸福感”的呼声不言而喻。
只有减负,降低老百姓生活成本,或者通过减负让生活成本的增速放慢脚步,才能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加薪的意义,尝到加薪的甜头。
以人为本让人们触及“幸福”
是否科学、是否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我国有十多个省份明确提出“幸福”的施政理念,地方追逐“幸福”善政的理念和路径清晰见。无论是打造“幸福城市”还是谋求提升幸福指数,都应坚持“以人为本”,把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准群众,拿出扎实举措多做改善民生的实事。让群众感受到幸福,既要有公平的分配制又要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
不少地方已经开始了有益探索。例如:提高学生营养餐标准、适当提高医疗保障报销水平、提高农村医保社保等。2008年青海海东地区民和县决定舍弃黑色GDP,经过4年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重新定位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思路。虽然“政绩”回报的速度慢了,但人们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发展模式愈加科学,让当地百姓切实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幸福。
企业也需要体恤民情,也需要以人为本施以善政。在激励员工共创共建、创新创效的同时,针对员工物质、精神、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诉求,为其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帮助,让员工共享企业的发展成果。
让机制真正成为“托底”之手
其实金钱并非影响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收入、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价值认同不对等才是不幸福的主要原因。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发展不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而是切实回归以人为本的层面,关注民生问题,关注人民的感受,幸福、尊严这样的心理感受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激发了活跃的生产力,扩大了人们追求和创造幸福的自由。然而,在“潜规则”这种“无形掌”的忽悠下,许多群体在竞争中仍处于劣势。迫切需要政府用“看得见的手”——保障制度、运行机制为民众“公平”托底。国家如此,企业也应该如此,为困难群体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免除其后顾之忧。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倍增计划等目标,其中建设“强盛中国”和 “幸福中国”的内涵,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宗旨。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等承诺中,不难看出党的决心和斗志。十八大报告不仅提出了“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样的十年目标,更提出了“同步”、“公平”等增进福祉的原则思路,就是为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托底保障体系是向民众输送福祉的制度体系,需要执行、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的强力推进、配合。愿“歪嘴和尚”少一些,愿钻政策空子的人少一些,愿“托底”机制良性运转,让党和国家的幸福“阳光”普照到我们每个大众平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