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求是杂志社旗下的《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研究室昨日联合发布“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收入依然是最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因素,健康和婚姻位居其次,“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燕赵都市报)
关于幸福的话题,最近确实说了不少,幸福作为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没有哪个人不想追求幸福。但人要追求幸福,首先必须要建立在吃饱肚子、穿暖身子的物质基础上 ,否则就难言“幸福”二字。 “提高工资水平”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需求,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
但如果单纯从“提高工资水平”,就贸然地说这是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笔者认为,在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今天,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的幸福感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同时还有人的精神需求上,在物质与精神相比较中,物质需求反而更容易看得见、摸得着,而精神需求则是一个无形的目标。打个比方:有人吃了上顿有下顿就知道感恩党和政府、感恩社会了,可有些人即便拥有上百上千万的资产,反而还不自在,心里得不到满足,感到不幸福。这里就是一个内心世界变化的问题,同样一件事,有些人看问题比较全面和透彻,遇事容易脑筋急转弯,而有些人则爱钻牛角尖,凡事都要认死理,结果导致内心郁闷、可能还要落个人财两空。社会的运行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规则,良好秩序的形成要求大家遵守,并自觉践行规则。当我们在公共场所遇到矛盾纠葛时,不妨多一些相互谦让,少一些喋喋不休的纠缠;不妨多一些文明和谐,少一些辱骂格斗。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都要有“吃亏是福”的心态。“吃亏是福”,这句国人皆知的格言显现出郑板桥为人之道的高境界。据史记载,这是郑板桥为朋友书写的一副壁联题头。内容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有识之士常说:“贪图安逸,不肯吃苦,无以成业;但求划算,不肯吃亏,难以立身”。
社会需要和谐,人的内心更需要和谐。笔者认为,既然企业能够给员工“提高工资水平”,我们就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要用良好的物质生活来丰富和满足自己内心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善于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营造良好的幸福环境。
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讲的是不论客观条件如何,年轻人奋斗向上的脚步不该有一刻停歇。不论是企业给员工涨工资也好,还是个人创业得利益也罢,都离不开人的勤奋努力,踏实工作。从根本上说,一个人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的奋斗和努力。
由此,笔者认为,企业“提高工资水平”已经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向幸福出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员工如何感恩企业、感恩社会、感恩他人,还是由他自己来细细地品味和感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