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电力系统工作了二十多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新闻摄影也有了十多年的时间。作为电力系统一名基层通讯员,摄影的题材也多以系统内的新闻为主。而在面对相同的环境,有时甚至是相同的题材(如每年进行的机组大修、春秋两季的安全大检查等),如何使新闻图片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图片的画面上有所创新突破,一直都是困扰着自己的一大难题。稍不小心,就掉入了“机器加人”“一指掸”等俗套的摄影模式之中。
刘书义是国电松木坪电厂的一名普通职工,是我的新闻摄影的启蒙老师。他利用业余时候进行新闻摄影,始终坚持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擅长用小事件反应大问题。在近三十年的新闻摄影生涯中,创作了“为难的爸爸”“真有铁人那股劲”等近千幅优秀的新闻图片,连续八年被评为“人民日报”的优秀通讯员。在他众多的新闻作品中,有一幅名为“泥水干部”的图片,因为和他同在现场摄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的得失颇有典型性,值得深思。
“泥水干部” 1997年7月,当时的湖北松木坪电厂(现为国电松木坪电厂)因循环水沟道堵塞,影响了该厂机组的正常运行,厂部要求全厂党员干部带头,第二天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循环水沟道的疏通。作为基层通讯员,感觉这样的事件有一定新闻报道的价值,天气炎热加上劳动环境艰苦,参加劳动的党员干部一定是汗流浃背、淤泥满身,用图片报道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出力,应该能拍出好的新闻图片。于是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甚至连夜写好了图片说明,只等第二天图片一洗出来,就以最快的速度寄到编辑手中。第二天,不少摄影爱好者和我一样很早就来到了现场,并和参加义务劳动的党干部一起,钻进了狭窄的循环水沟道进行拍摄,只有刘书义因年龄偏大,没有进去。我在狭窄的循环水沟道的确拍到了前一天晚上构思好的画面,等到我出来一看,刘书义正在帮着收拾铁锹等工具。此时我的心里暗暗得意,心想:“这回老同志应该没戏了吧,也该让我们年轻人发点片子了”。劳动结束时,后勤部门同志给参加劳动的人员送来了冰绿豆汤,我也放下相机,和大家一起找了个阴凉的地方休息。就在这时,后勤部门的一位女同志端来一碗绿豆汤送到参加劳动的干部手里,之后又在给另外一个人打绿豆汤,刘书义这时看似很随意的拿出相机拍了一张照片,而正是这张看起来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照片,让我们在沟道内辛辛苦苦拍的照片全部变成了废片。后来这张“泥水干部”不仅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还获得了当年《中国电力报》新闻摄影一等奖,而我们寄出去有照片全部石沉大海。
事后我们在总结这次摄影报道时,刘书义说党员干部参加义务劳动有一定的报道价值,大家的照片应该算得上是一张及格的新闻图片,之所以不能成为优秀的新闻图片,是因为大家被传统的思维模式所固化,绝大多数摄影者在拍类似题材的时候都是采用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而“泥水干部”换了一种形式,首先,参加劳动脸上的泥巴,卷起的裤脚,身上的汗水,同样能表现出环境的艰苦,而这里的光线比沟里要好的多,背景交换的很清楚;其次,职工慰问参加义务劳动的干部,体现了干群之间的和谐的关系,比单一报道干部参加义务劳动,在新闻内容上更加丰富。
他还告诉我们,摄影能吃苦,多拍片是件好事,但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把握住稍纵即逝的瞬间,才能拍出好的新闻图片。
云南宣威发电公司 李拥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