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生代进城务工者婚恋报告近日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超过一成人生理需求受压抑
超六成进城务工者
《新生代进城务工者婚恋生活状况报告》近日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指出,新生代进城务工者的择偶条件以"人品好"和"孝顺长辈"为先。有六成以上被调查者表示,害怕家长催婚,有近三成人怕孤独寂寞,11.4%的人生理需求受压抑。
专家呼吁,媒体、婚介所和交友网站应开辟专门为新生代进城务工者婚恋服务的项目和栏目,为这部分人创造更多的交友机会。
恋爱渠道
超过四成因打工结识对象
报告指出,被调查者因亲缘(父母/亲戚介绍)、地缘(在老家相识、同乡介绍)结识对象的,占49.7%;因业缘(打工时认识、同事介绍)而结识对象的,占43.7%。
被调查者认为择偶条件最重要的是品格因素,此外,在受访的新生代进城务工者中,有约一半人对于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并不排斥。对于"只要真心相爱,奉子成婚也无可非议"的观点,表示赞同的占49.3%;表示不赞同的,占31.1%。
分析
婚恋观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孟兰表示,受访的新生代进城务工者择偶时把人品好和孝顺前辈放在最前面,甚至把双方共同语言和身体健康看得比有无住房、挣钱多少、长相好坏更重要,这体现了他们坚守优良的传统观念,以及追求爱情的纯真和质朴,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
另外,他们的婚恋圈扩大,恋爱渠道由亲缘、地缘为主向以业缘为主转变,正是新生代进城务工者观念和行为逐渐城市化、现代化的体现,他们的婚恋观念和行为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拐点。
恋爱难题
最怕家长催婚近三成怕寂寞
调查结果显示,大龄未婚进城务工者最主要的苦恼是家长催婚的压力,其次是找不到对象的焦急,而选择孤独寂寞的接近三成,还有超过一成的人则是生理需求受压抑。不过男女受访者对主要苦恼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女性受访者来自于家长催婚的压力占68.8%,男方则是57.3%,女性受访者明显大于男性受访者。而男性受访者的压力主要是找不到对象的焦虑、孤独寂寞和生理需求受压抑。
调查显示,"农民工找对象难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男工收入低,婚恋交往没底气"。其他原因,如"缺乏婚恋交往场所"、"务工环境中男女比例失调"、"没有城镇户口"等,不是他们认为的最主要的原因。
分析
多给大龄男创造机会
王孟兰认为,造成进城务工的大龄男青年找对象难的原因有很多。由于没有城市户口、文化水平低,因此而造成的工资低、职业档次低等原因增加了婚恋的难度。
另外一方面,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忙、加班多,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找对象。而在同一行业或者单位的务工者同质化又很严重,同时,一部分女性未婚者又选择了城市户籍男性作为婚恋对象,这就更增加了他们找对象的难度。
专家建议,城市社区、企业和单位以及妇联工会等社会组织,应积极开展各类相亲、联谊和文化娱乐活动,打破行业界限,多给进城务工者一些交往的机会。
专家还呼吁,媒体、婚介所和交友网站也应开辟专门为新生代进城务工者婚恋服务的项目和栏目,为这部分人创造更多的交友机会。
闲暇时间
超六成人工作之余最爱看电视
日常工作繁忙、辛苦。这些进城务工者的业余生活也略显单调。
调查显示,在未婚的受访者中,他们业余时间有61.8%的人选择看电视/听音乐,有54.5%的人选择的是上网或者玩电脑,出去逛街/逛公园的人只占39.7%。还有两成多的人选择看报纸杂志或者睡觉发呆。
这些受访的新生代进城务工者平均进城务工时间为4.7年。但是,调查显示,新生代进城务工者在务工城市,有七成以上的人交往的好友是同事。还有65.2%的人交往的好友中有多位同乡。与当地城里人成为好友的比重仅为24.8%。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生代进城务工者的交友圈中,基本上是以同乡和同事为主。好友里有城里人的仅占不到1/4的比例。
而在城市中,遇见困难,有五成以上的人选择向同事求助,43.4%的人选择求助父母/亲属。
分析
城市文化建设要向农民工倾斜
王孟兰表示,若干年前在城市里会看到农民工坐在马路边看行人和汽车来来往往,就是为了解闷儿。现在条件好了,他们也看电视听音乐、上网玩游戏,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高一些,他们对新媒体感兴趣,所以应该说比过去已经有很大进步了。
但王孟兰也表示,但总的来说,他们接触异性和融入城市的活动还是少一些,所以建议城市的文化建设活动要向农民工倾斜。
样本说明
本次调查由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组织开展,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具体实施。参与本次调查的3000位进城务工者,分布在东部、中部、西部10个省的16个城市。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与工作座谈相结合的方式。
被调查者情况描述:在城市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口,出生日期在1980年1月至1991年5月。平均年龄为25.2岁。男性占45.2%,女性占54.8%。初中以上文化者占九成多。人均月收入为2147元。在出来打工前,近七成没有干过农活。对未来生活的前景,六成以上持乐观态度。
本版专家支持
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孟兰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洪天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景天魁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王婷婷 孟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