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年底普工难招再次来袭,武汉企业开出的“荐工奖”奖金水涨船高,推荐一名员工最高奖超2000元(11月15日《武汉晚报》)是就业形势大好普工难招,还是另有隐情?笔者认为“荐工奖” 远非“用工荒” 的破题“正解”。
用工荒是近年来一直存在的社会现实,其实,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很多大学毕业生处于“零就业”状态,在“用工荒”和“就业难”的两级对峙下,中国经济备受困扰、煎熬和追问。
不否认,一些用工企业的工作环境、保障条件存在问题,尤其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普工方面,劳动报酬低、作业强度高、保障度较低等长期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也迫使很多工人为了更好的待遇,而频繁跳槽、流动。“用工荒”从某种层面上,折射了务工者的选择智慧:生活成本高、务工所获的利润达不到预期值;企业回馈的保障低、维权成本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资源配置差距大等因素,都导致了务工者们驻足观望。
在招工难的大环境之下,企业“悬赏”广招新工,这种无奈之举当然有利于缓解企业生产压力,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改进企业的分配、福利及保障制度,即使招来了人,也未必能留住人,更别说留住人的心,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或许半年、一年的问题解决了,下一年将面临更多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 “荐工奖” 年年水涨船高了。
在“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对抗中,还存在着就业市场冰火两重天的等级分化。一边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挤破头往里钻,今年10月哈市招聘435名事业编制的环卫工,结果万人趋之若鹜,其中还有29名硕士生;另一边企业尤其是民营、私营属性的中小企业的招聘会上“门可罗雀”。
哈市在2010年也长期存在“用工荒”,曾经10个月才招到了2名50余岁的工人。2012年,他们给招工贴上了“事业编”、“居民身份”等标签后,招工情况迅速逆转。这个个例充分说明了,稳定、保障、价值认可对人的巨大吸引。
“荐工奖”只是暂时的“止疼药”,人口最多的国家,企业用工却闹起来“饥荒”,暴露了我们在用工政策、分配制度、资源配置、保障机制以及企业是否存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等方面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迫切需要国家多管齐下、积极调整调控。
笔者认为,其一,企业尤其是许多民营、私营的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就业难的压力,这是企业不可否认的成绩。正因为如此,国家及政府部门要积极介入与引导、调控,建立科学、新型、和谐、规范的劳动关系,帮助企业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企业有良好的运行基础和运行环境。其二,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目标、做强做大市场的同时,要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维护职工的尊严和权利,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其三,劳动者应该正视自己的特长、能力,对口择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四,“荐工奖”属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正常产物,其水涨船高也罢、缩水也罢,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但必须在不损害员工利益的前提下运行。有的不良企业打着“荐工奖”的名义坑蒙拐骗,实在可恨,需要国家及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