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荐工奖”走向“荐才奖”
面对年底普工难招的浪潮来袭,武汉企业以“荐工奖”的作为化“危”为“机”的应急之策、破急之招,拥有市场、广泛推行,引人深思。不着眼于长远,从企业设施条件、福利待遇上入手,反而以“荐工奖”激发拥有超常口才之人的热情,四处搜寻推荐,这立刻让人联想起对旧社会时代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游说包身工的“带工”老板。相比富于人性化、广纳人才的大型企业,在职工中推行伯乐“荐才奖”来说,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一面是“用工荒”, 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缺工现象,劳动密集性行业或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行业经常性缺工、临时性缺工较常出现,民营及外商投资企业缺工更为突出。另一面是“就业难”, 城镇失业人员择业期望值较高,对企业前景担忧,理想的工作条件、收入水平与现实差距较大,导致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招聘会“挤破头”。这其中反映出求职者实现职业愿景的艰难,“用工荒” 荒在廉价劳动力难上。收入分配不公,是引发“用工荒”的根本所在。由于行业之间职工地位收入差距较大,大型国企、政府事业单位职工年均收入普遍偏高,求职者人人向往;而小企、私企和民企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条件相对差、收入待遇偏低,必然加剧了劳动力的流失,招聘现场较少有人问津。
破解困局的关键,需要冷静探讨问题的核心,解决好分配领域的突出差异、行业收入的悬殊、社会分配的不公,需要各级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基础,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前提,在形成结构优化、效益增长的大格局下,实现企业平均利润率极大提升,按照国家“限高、扩中、提低”的收入分配政策,大幅提高员工薪酬待遇。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而形成劳资双方共商、共决、共享、共赢的利益协调机制,使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实现收入逐年增长。切实破解招工难题,从而转向为举荐特殊技能与本领的人才而设立奖项,进而使低端化 “荐工奖”转向高层次的“荐才奖”。
撰稿:陈士云 中石化江汉油田 |